【群众工作能手】走遍六户地的“大脚板儿”

——记吉木萨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二工镇六户地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马昌文

2018年08月09日 16:58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他啊,天生一双大脚板儿。听,这熟悉的脚步声,不用问,肯定是老马来了!”村民张婷口中的“大脚板儿”是吉木萨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二工镇六户地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马昌文。连续驻村五年的他,走东家,去西家,用“大脚板儿”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温暖了基层群众的心。

  村民眼中的“急救兵”

  如何解决群众的困难诉求,马昌文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里早已有了答案。翻开他的日记本,里面记满了群众反映的各种困难诉求。“贫困户易金惠的房屋年久失修需要及时补修”“村民马世兵需要联系一台收割机进行小麦夏收”“贫困户孙立千家爆裂的自来水管已修好,能正常饮水”,马昌文心系村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吴建军家着火了,快来!”3月的一天,正在入户走访的马昌文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村民吴建军家参与救灾。大火终于扑灭了,但房子被烧得面目全非,损失惨重。一家人在旁手足无措,“这可怎么办呀?”吴建军的妻子哭着说。“不要着急,我们会帮你的。”马昌文立刻买来涂料,与队员们一起把受损房屋粉刷一新,添置了桌椅、床等简易家具,协调了5吨煤和400捆草料,并为吴建军一家人送去生活用品,帮他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谢谢工作队,谢谢老马,你们陪着我们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到温暖,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吴建军激动地说。

  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随处可见马昌文和村民谈心交流,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场景。“驻村工作事无巨细,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帮助他们,再苦再累也值得。”马昌文说。

  百姓心中的“智多星”

  思路决定出路。连续驻村五年的马昌文时常会在工作遇见瓶颈时,想出切实管用的好办法,时间久了,村民和队员们都喜欢称他为“智多星”。

  一次走访中,马昌文了解到村民张婷的就业愿望十分强烈,却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像这样的村民还不止张婷一人。“怎样才能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走上就业之路?”成了摆在马昌文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后几天,马文昌对有就业意向的100余名村民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分类梳理,向工作队提出了组建“巾帼风采绣娘队”“安全卫士保安队”等培训小分队的方案,并建议依托农民夜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烹饪、缝纫、驾驶技能培训等课程,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添块“敲门砖”。马昌文的想法得到工作队和村“两委”的一致认同,在他的组织协调下,各种培训小分队开班了。

  经过近1个月的培训,贫困户王建兵在镇上找了一份保安员的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3000元工资时,他找到马昌文兴奋地说:“太感谢你了,以前我靠家里的几亩地维持生活,现在我在家门口就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除了在夜校开设技能培训班,马昌文还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宣讲、庭院经济实训等活动,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每当有群众称赞马昌文足智多谋时,他总是认真地说:“这不算啥,都是你们给我的思路。”

  群众口中的“调解员”

  王山成、姜亦河等54户村民,去年和一家私营企业签订了收购价为每亩2800元的玉米制种合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虫害席卷了他们的玉米地,企业以产量过低为由,要以每亩1600元的价格收购,这让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民苦不堪言。

  “这个问题我来协调。”正当村民陷入困境时,马昌文主动扛起调解工作。他当即打电话邀请律师朋友,对矛盾双方的利弊进行权衡,并与企业进行多次协调磋商,最终企业以每亩2800元的价格收购了村民的玉米。

  “3月9日,付红山家墙头倒塌引发纠纷。”“4月6日,陈纪亮兄弟俩为使用晒谷场产生了矛盾。”“5月3日,卢金芬家的羊吃了邻家的草料产生了不悦”在马昌文的日记中,经他调解过的纠纷历历在册。

  “老马一出手,纠纷全没有,现在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了,老马也成了六户地村当之无愧的‘金牌调解员’。”村干部余雷说。

  五年驻村路,一颗无悔心。看着村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马昌文的脸上也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把六户地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村民也把他看作家人。“只要这里需要我,我就待在这里为家人做好事、办实事,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村头巷尾,大家熟悉的“大脚板儿”,依旧来回奔波着。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