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水稻种在旱地里 每亩最高可产800公斤

2018年08月14日 23:55   来源:天山网原创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研所主任研究师陈伊峰正在讲解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

  天山网讯(记者赵敏 杨运鹏摄影报道)众所周知,千百年来水稻都是长在水田里的,那么旱地里也能种植水稻吗?

  8月14日,记者跟随“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见证了旱地里种水稻这一科技变革。

  没有田埂,更看不见水面……在这片200亩的旱田中,齐腰高的水稻长势郁郁葱葱,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好似在提醒着人们即将到来的高产。

  这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基地,正是在这块稻田里,石河子市创新了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

  “水稻旱作”打破传统模式  节水省肥增产增效

  石河子市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全年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一直以来以生产棉花、玉米、小麦为主,在这项技术研发之前,实际上基本没有种植水稻的历史。

  为攻克“水稻旱作”这一大难题,2004年开始,该公司专门成立项目组,连续5年进行田间试验,2008年水稻小面积试验成功,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示范,2011年2月“膜下滴灌水稻机械化直播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先后从200多个品种中优选驯化3个品种,从2008年平均亩产400公斤到如今的亩产最高达到800多公斤……10年间技术的创新打破了“浸泡”式水稻种植的传统模式,不仅让水稻节水省肥、还增产增效。

  那到底什么是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研所主任研究师陈伊峰解释说:“该技术的核心为地膜和输水软管。”

  “隐藏在稻秆根部的一块块地膜和输水软管犹如水稻的毛细血管一样,为水稻输送水分和养分,水稻有了输水通道,水肥就可准确滴灌到水稻根部。”陈伊峰说。

  同时,这项技术也摆脱了过去深水淹灌对水稻带来的各种弊端,如倒伏、病害早衰,而为该项技术配套服务的还有滴灌播种机、水稻除芒机,以提高膜下滴灌水稻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尤其是直播技术的应用,让农户免去育苗和插秧的辛苦,开动膜下滴灌播种机,播种、铺膜等一次完成,生产成本每亩降低178元,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陈伊峰说。

  在陈伊峰看来,膜下滴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将水稻栽培与先进膜下滴灌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种植水稻的“水作”方式,全期无水层、不起垄,节水60%以上,对于我国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水稻高效节水种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每亩最高可产800公斤 向全国推广助农增收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技术可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最高可达839公斤,高于全国平均亩产。

  不仅如此,该技术还趟出了节水增粮的新路子,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旱田大面积种植水稻,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研所副所长王永强说:“膜下滴灌稻米蛋白质含量及蒸煮性、适口性等品质方面都比常规水田栽培有较明显优势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加农民收益。”

  沙湾县乌兰乌苏镇自2015年引进这项技术后,水稻不仅连年丰产,还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成熟先进的种植技术,让我们种出来的稻谷籽粒饱满、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富硒大米也因此成为乌兰乌苏镇的特产。”沙湾县乌兰乌苏镇鸭子泉村合作社理事长张兴山说。

  沙湾县乌兰乌苏镇村民王志敏告诉记者,2015年,他种植了40多亩水稻,每亩单产为400公斤,自政府引进膜下滴灌技术后,水稻单产可达每亩600公斤,收入也翻了一倍。

  “去年我种植水稻赚了十几万,还成立了农民合作社,今后,我希望能带着农民一起增收致富。”王志敏说。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玲介绍,2017年,该种植技术已辐射推广到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乌苏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苏省、河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和上海市等地。目前,新疆种植累计面积达10万多亩,内地其他省份累计种植超过50万亩。

  “我们不仅将这项技术运用到水稻种植上,还将其运用到林果、蔬菜等农作物的栽培上,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宋晓玲说。

滴灌大米。

在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基地示范田内,水稻长势茂盛。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展示的膜下滴灌技术可适用于多种农作物。

[责任编辑:金佐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