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找准支点拔“穷根”

——记昌吉州税务局驻呼图壁县石梯子乡多斯特克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8月27日 17:03   来源:天山网原创

国企技术人员实地调研“企业+工作队+村党支部+合作社”精准扶贫模式。

  天山网讯 自驻村以来,昌吉州税务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紧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做到“回头看、回头帮”、脱贫不脱帮扶,协同村“两委”调结构、促转移、强智力,找准精准施策的支点,帮助村民撬开了致富之门。

  产业扶贫摘穷帽

  多斯特克村有166户617人,拥有耕地4000亩,人均6.5亩,畜牧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但是受肉牛品种和养殖方式制约,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为提高养殖收益,工作队会同村“两委”与呼图壁种牛场商洽后达成协议,由呼图壁种牛场出资改造现有合作社,并提供100头安格斯种牛、冻精和技术服务等,深入实施“企业+工作队+村党支部+合作社”四位一体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调整养殖结构,促进养殖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

  经过积极探索,全新的养殖模式让不少牧民得到了实惠,吸引众多牧民争相入社。目前,已改造合作社3个,新入社牧民45户,每户年底可分得1.2万元的红利。

  牧民那尔依曼·吾热力拜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但多年来未能如愿。引用冻精繁殖技术以后,繁殖率得到了保证,他家由30头牛增加到50多头。那尔依曼·吾热力拜兴奋地说:“改良品种提高了母牛繁殖率,一头小牛犊可以卖四五千元,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比过去几年的收入还多!”

  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斯曼·沙尔巴依感慨地说:“四位一体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夯实了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也激发了牧民养牛的积极性。我们计划明年由村委会出资,建一个肉牛养殖基地,带动牧民增收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

  智力扶贫开眼界

  要让脱贫人口“站起来”,而且“走得远”,必须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工作队将“扶智+扶贫”充分结合,用好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灌输致富理念。

  村民巴提玛·恰提原来只会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交流,通过在农牧民夜校学习,他现在能看懂汉文版的《惠民政策明白册》。“我现在知道了党把这么多的好政策给了我们,我要把这些惠民政策讲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是党和政府给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恩情。”巴提玛·恰提说。

  养殖户朱马别克·胡斯曼说:“以前接羔都是用土办法,死亡率较高,在夜校,我学到了科学的接羔和管护知识,今年我的羊羔成活率明显比去年高。”

  截至目前,有26户牧民通过农牧民夜校学习掌握了一项实用技能,实现了自主创业。

叶尔肯古丽·叶尔哈衣拉提认真向培训师傅学习缝纫技能。

  就业扶贫助民富

  如何让牧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工作队又把目光瞄向了妇女群体。经工作队多方协调,村上争取到新疆缘褀纺织有限公司帮扶项目,实行“企业+工作队+村党支部+卫星工厂”模式,由新疆缘褀纺织有限公司统一进行培训、统一管理标准、发放订单、配送原料、产品回收,既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今年3月,叶尔肯古丽·叶尔哈衣拉提成为卫星工厂的第一批工人,她不仅可以在工厂里加工订单,还可以将材料拿回家,做好后将成品按时交到工厂。因技术熟练,现在她每月能挣3000多元。

  看到叶尔肯古丽·叶尔哈衣拉提挣钱顾家两不误,村里的姐妹们纷纷申请到卫星工厂工作。村里办厂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在外打工的妇女回到村里,进入卫星工厂工作。村民古丽娜尔·努尔阿苏力激动地说:“我一天可以加工毛巾贴标匝边1000件,一个月能收入3500元,比在外务工还挣得多。”

  如今,卫星工厂里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副书记吾尔肯·阿达力拜克说:“卫星工厂一期投入了50套设备,优先招录80多名家庭贫困的妇女,我们计划二期再增加30套设备。”

  工作队、村“两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了底数清、路子清、责任清,为牧民群众拓宽了致富门路。他们犹如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了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也赢得了民心。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