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田园文化、民俗文化、“花儿”文化 文化+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2018年08月28日 11:15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三个庄子村丝路花儿苑百花园,游客在赏花游玩。(资料图片)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报道)8月25日召开的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指出,要塑造特色魅力,充分展示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向世界展示新疆的特色魅力。

  从之前守着“一亩三分地”,到农旅结合农家乐,再到将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和“花儿”文化整合到乡村旅游中,近年来,米东区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增添了旅游业内生发展动力,更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双丰收。

  家庭农场,用田园文化留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8月26日,米东区杜家庄家庭农场里,稻香虾肥荷花开,各色蔬菜瓜果也正值收获季,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农场里,能采摘,能钓鱼钓虾捉螃蟹,能赏荷观花闻稻香,最后还能吃上一顿柴火饭。

  今年52岁的王则华祖辈务农,以前靠种植水稻为生。2012年,利用宅基地靠近乡镇主干道的优势,王则华收拾了几间老房子,开起了农家乐。

  随后几年,农家乐越开越多,到王则华家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2013年开始,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2016年,自治区出台家庭农场认定标准(试行),大力支持家庭农场。

  王则华也发现,客人来不仅要吃农家饭,还要体验农家生活。

  2016年,王则华承包了200余亩水稻田,挖了三个池塘养鱼养螃蟹,孩子在农家乐旁栽花种蔬菜,建起了家庭农场。

  今年,王则华又投入百余万元,种了荷花,养了虾,还种了一亩观赏花卉。

  如今,王则华的家庭农场年均收益60余万元。王则华也明白了,靠着田园风光,咱也能挣上钱。

  近年来,在支持农旅结合的同时,米东区将一村一品与家庭农庄结合,将田园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促农增收。

  民俗文化为农家乐提档升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这两天,在米东区柏杨河乡柏杨河村,别有洞天农家乐负责人孙小燕忙着规划哈萨克冰雪主题滑雪场的事。

  孙小燕自小在柏杨河村长大,10年前,他们全家在位于米东区的哈熊沟景区开农家乐。

  随着农家乐同质化现象严重,孙小燕想到了回老家发展:“柏杨河乡是哈萨克民族乡,开农家乐更有优势。”

  2008年,孙小燕承包了村上一个500多亩地的荒山,开始做农家乐。

  山上没法盖房子,孙小燕就从陕北请来了窑洞师傅,箍了18个窑洞。孙小燕还搜集了一些红色老物件,打起了红色旅游牌。有了窑洞,孙小燕请了哈萨克族乡亲当厨师,做起了特色美食。

  孙小燕还承接婚宴,并将其作为农家乐的一道文化盛宴,既便利了乡亲,也让大家了解了民俗。

  如今,孙小燕的农家乐每逢节假日,日均接待量都在400人次左右。

  目前,孙小燕的主题小型滑雪场已获审批,这里既有马拉爬犁等民俗项目,也有现代的滑雪项目。孙小燕打算申请自治区级五星级农家乐,她说,农家乐要火,靠口碑,更要有文化。

  米东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近年来,米东区加强了农家乐提档升级工作,注重挖掘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共打造30家星级农家乐。

  “花儿”文化助推乡村旅游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立秋以来,在米东区“花儿”之乡——长山子镇的米东区丝路花儿苑内千余亩各色花卉开得正艳,今年刚打造的玫瑰主题游园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

  丝路花儿苑合作社社长马长勇,正在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联系,在玫瑰园举办一次“花儿”演唱会。

  2014年,马长勇联合了四家合作社,流转了800亩土地,发展以花卉观赏和农副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休闲园区。

  马长勇说,丝路花儿苑命名时,就考虑到了两朵“花儿”:一是花儿苑内200多种千余亩花卉,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花儿”。

  丝路花儿苑内设立了新疆“花儿”大舞台,定期邀请“花儿”歌手来表演。

  花儿苑还根据花期不同,设置有玫瑰节、薰衣草节等。

  两朵“花儿”做招牌,丝路花儿苑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带动了附近百余户村民增收。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米东区支持农牧民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共打造采摘文化、垂钓文化等不同文化主题的大型休闲农业示范园区5个。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