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拔穷根 换穷业 挪穷窝 踏富路

——记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驻和田县吾宗肖乡拉依喀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8月29日 16:44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和田县吾宗肖乡拉依喀村全村55户1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74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雪中送炭”与“授人以渔”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扶志扶智“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转移就业“挪穷窝”,推动攻坚出实招,助力脱贫见实效。

  “拔穷根” 提振精气神

  工作队驻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不将精准扶贫要点扶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引导贫困人口的自身脱贫动力、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意愿、脱贫致富就会成为“空架子”。

  工作队以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阵地为核心,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自我提升的能力,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提供有力保障。依托党建阵地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力度;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的培训会,树立脱贫光荣的信心与斗志,不断培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

  村民吐送巴克·吐送托合提以前游手好闲,一事无成,经工作队帮教引导,成为村里的兽医防疫员。其妻子阿依努尔·艾则孜也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在和田县经济开发区图力帕尔纺织有限公司就业。“是工作队让我学习兽医防疫技术,帮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我和妻子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村民吐送巴克说。

  工作队还教育引导群众发挥自身优势,将红薯种植经验技术以及种植技巧分享给村民,增强村民科学种植的本领。

  “换穷业” 注入新动力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工作队将这句话作为良言警训,不断强化联合党支部建设,真正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战斗堡垒。

  今年,工作队依托去年红薯种植喜获丰收的优势,因地制宜继续挖掘资源,在村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互助小组的参与下,打破品种单一的种植模式,引进红芯红薯、紫薯、黄芯红薯多品种种植。工作队还发挥派出单位帮助产、销一条龙后盾作用,11亩红薯已提前预订售出,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6万元。

  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户收益,工作队动员农户以牛羊或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团结畜牧养殖合作社,目前有44头牛、125只羊,初步预算,合作经营比农户自主经营的生产成本低10%左右。

  合作社实行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养殖模式,做到“四统一”:统一规范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饲料购买、统一喂养时间点,发挥了育肥牛、羊养殖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产业带动“换穷业”,带动村里其他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促进村民增收。如今,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增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村民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村民麦提亚森·吾布力卡斯木把自己家的18只羊、2头牛全部放到合作社统一饲养,自己和妻子一起外出务工,每月可收入5000多元。“合作经营真的太好了,把牛羊放到合作社养,自己不用管,年底还能分红,我们还能外出务工挣钱,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红火呢。”麦提亚森乐呵呵地说。

  为大幅增加育肥牛和羊的出栏率,加快繁殖周转速度,工作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养殖人员实地练兵,提高科学养殖技能;工作队积极与帮扶企业取得联系,为合作社争取3万元资金添置了一台50马力四轮驱动的拖拉机和碎草机;结合拉依喀村盛产各类饲草及芦苇的实际,建立了20立方米饲草窖池;通过窖池储存饲草,并将饲草发酵后喂养牲畜,提高了牛、羊的消化吸收率。

  “挪穷窝” 踏上致富路

  工作队始终以“坚持就业优先和积极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指导,精准摸排,认真分析原因,因户因人施策。针对想外出就业但又无门路的群众给予帮助和支持,多方协调就业岗位,不断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挪出穷窝”,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过上好日子。

  贫困户阿依努尔·艾再孜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到图力帕纺织品有限公司织袜车间成了一名工人。“我是一名织袜工,有工作有钱挣,这一切都要感谢工作队,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一定努力安心工作,不辜负工作队对我的期望,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阿依努尔·艾再孜非常满足,也特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工作队还以抓转移就近就业为契机,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新增保洁、保绿等8个公益性岗位,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挣钱和照顾家庭兼顾。目前,工作队已通过多渠道措施帮助38人就业。

  工作队将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在转观念、强产业、促就业上持续用力,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帮助村里贫困人口脱贫解困、增收致富,确保46户174人脱贫。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