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帮扶有力 脱贫有方

——记自治区政协机关驻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8月29日 16:44   来源:天山网原创

工作队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

  天山网讯 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阿亚克喀拉库诺村有244户8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10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自治区政协机关“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针对人多地少、无主导产业、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发展庭院经济、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外出务工,确保118户贫困户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庭院经济 致富新动力

  “感谢工作队免费赠送菜种,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种植、管理蔬菜,并帮着销售,这个夏天我已经增收了2000多元。”村民布合力其·托合提高兴地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把自家院子种植的西红柿、辣子、黄瓜等蔬菜卖到了县城的饭店。年初,布合力其·托合提对发展庭院经济兴趣并不高,在工作队的多次宣传引导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自家院子规划了一块菜地,没想到“零投入”的她如今却有了“高收入”。

  发展庭院经济投入成本低,见效快。为此,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帮助村民在庭院里规划一片空地用于种植蔬菜,还免费向村民发放各类菜苗,争取了58个小拱棚项目,发放给58户贫困户,鼓励他们早育苗、早上市,卖上好价格。工作队组建了技术服务队,从种、管、育、摘、送各环节开展“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了产量。蔬菜成熟时节,工作队在全乡大力宣传,吸引周边村民来购买各类蔬菜,积极联系县城的饭店,签订供销合同,稳定销售时令蔬菜。现如今,像布合力其·托合提一样依靠发展庭院经济增收的村民有198户,户均增收800元,基本实现家家都有“小菜地”。看到初尝甜头的贫困户积极性高涨,工作队还为每户贫困户免费赠送了核桃树苗、桃树苗、葡萄苗等,帮助贫困户在院落里规划了养殖区。

  合作经营 抱团新活力

  “整合各种资源成立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减少贫困户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形成脱贫的合力。”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高远涛说道。工作队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业运营模式,成立以贫困户为主的股东制合作社,村民既可拿自家鸽子入股,也可在合作社务工。

  有着4年养鸽经验的村民艾力·苏拉依曼刚开始犹豫不决,因为平日自家养鸽子加上打零工,一年也能挣上五六千元,一旦入股扩大规模,担心风险大,折了本。为了打消艾力·苏拉依曼的顾虑,工作队员反复上门谈心谈话,带他到附近乡镇参观,开阔眼界,耐心讲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让他放下思想包袱。经过工作队员的不懈努力,艾力·苏拉依曼加入了合作社,由于精通技术,艾力·苏来依曼还当上管理员,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过一段时间还要到上海参加培训。“真是太感谢工作队了,现在每月有固定的收入,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早日致富。”贫困户艾力·苏拉依曼信心十足地说。目前,全村已有230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

  此外,工作队还将村里305亩盐碱地统一规划改造,成立农业合作社,运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改良荒地,建成特色甜瓜种植基地,并由村民进行管理,同时申请自治区科技厅特派员项目,定期派专家实地指导,提高产量,有力促进群众增收,预计每亩甜瓜可增收800元。

  务工创收 就业新路径

  走进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每日都能听到“嗡嗡”的机器轰鸣声,这是从工作队成功引进的巴楚县创鑫服饰有限公司传出的。兴办这个卫星工厂,主要是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卫星工厂成立之初,工作队挨家挨户作思想动员,鼓励妇女群众、不便外出务工的村民进厂务工就业。“我现在是一名产业工人了,家门口就业真好,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我们妇女在家里也能撑起半边天了!”第一个报名的村民热孜万古丽·库尔班感慨地说道。

  转移就业是比较便捷的增收方式,为此,工作队首先摸清楚底数,并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务工,安排52名完成土地流转的村民到巴楚县三牛现代农业公司就业;发挥“万企帮千村”对口帮扶企业作用,积极争取20多个就业岗位,选派有一定普通话水平的青年村民外出就业;积极申请项目,对部分贫困户开办小商店、小作坊、小饭店、小摊点等微利项目,进行创业扶持;对30多名家中缺乏劳动力、不便外出务工的村民,安置他们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就业。目前,该村实现稳定就业79户117名人,实现了“一户一就业”目标。

  脱贫的种子已破土而出,工作队有信心、有决心、卯足劲,继续沿着“庭院+产业+就业”的路子大步向前,确保在实现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