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为青少年创新培育良田沃土

2018年09月03日 10:21   来源:新疆日报

  侯嫣

  有人说,想创新、搞发明、得专利,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成年人都未必能做到,小孩子哪能行,估计都是瞎捣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创新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孩子能不能创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为孩子培育一片良田沃土。

  据《新疆日报》报道,近日,在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决赛上,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选派的盖昱皓、陈昊阳获得“人型机器人轮滑赛”初中组一等奖,并斩获NOC活动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两名初一的学生能获此大奖,充分说明创新不分年龄大小,孩子们同样能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取得佳绩。

  说到这,笔者不禁想起了另一个新闻:杭州一名叫俞果的男孩,9岁时因为看到一只袜子被风吹走,就思考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袜子从洗净到晾晒都“永不分离”?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类似于脚的“L”型模,这个袜子固定器因此拿到了国家专利。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项“多用挂钩”的发明,同样获得了国家专利。

  细看这篇报道后,笔者发现这个孩子爱上创造发明并非偶然。俞果家里藏书有2000多册,像《万物简史》《沈石溪动物小说全集》《三体》《刘慈欣科幻短篇全集》等,俞果都看过很多遍,也才有了动手实践的念头。为此,俞果的爸爸还专门在书房里辟出了一个角落,配齐了各类器具,方便他做手工。正是有了父母的激发、鼓励和引导,小俞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脑洞大

  开、灵感迸发,小发明一个接着一个。看似偶然获得的专利,其实正是源于俞果父母为其培育了滋养创新思维的良田沃土。有了这一条件,俞果心中那粒创新的种子才能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创新的幼苗需要呵护,创新的土壤需要滋养和培育,而这需要成年人对于孩子的奇思妙想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想法,具有更清晰的鉴别力和更宽广的包容力。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一方面,我们会说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从小培养;另一方面,当孩子兴趣盎然地动手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时,我们又会不自觉地责怪孩子“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硬生生地浇灭了孩子渴望探索、愿意尝试的小火苗。被冷落、被质疑、被打击,孩子的创造热情自然会消减。可以说,正是家长的一些错误想法和行动,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没有了想象,创新又从哪儿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同样是将来国家自主创新的主力,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

  “看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妈妈,天上的月亮像香蕉。”这是笔者和孩子的日常对话。正如月亮在每一个孩子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一样,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多鼓励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异想天开的创造力,多为孩子的想法和爱好开开绿灯。当一个个小灵感如电光火石般迸发,当一个个奇思妙想通过一双双小手变成现实,那就是一个个创新的幼苗在破土而出,只要我们为这些幼苗持续不断地培育宽松滋润的沃土,不久的将来,就能收获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精彩。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