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四有”好老师

——记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政治理论教员司南

2018年09月09日 11:30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高方 通讯员宋鹏 吴国东报道)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就有这样一位用自己短暂却充盈的人生,忠实践行“四有”标准的好老师——司南。

  病痛中仍坚守讲台

  2018年的夏季,陆军边海防学院师生们是在悲伤和不舍中度过的。6月29日8时44分,年仅41岁的政治理论教员司南,因病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讲台、军校、亲人和学员们。他离世的前两天,还在强忍疼痛为毕业学员的论文答辩一直工作到晚上8时多,他生前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在询问学员的论文答辩情况。

  其实,司南在今年3月已被确定退役,原本可以交接手头工作后好好养病、陪伴家人的他,却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拼尽最后一丝力气。

  谁又能想到,这个被学院教职员工亲切地称为“司教授”的“活教材”和“百事通”,却一生与教授无缘,在讲师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2年。因身体状况不好,体能测试不过关影响了司南的职称晋升,但却从未减损和懈怠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对别人说“只要活着,还想好好当个教员”的人,这个在同事眼中把讲课看得“比天还大”的人,却在今年年初教研室要求必须退役4人时,作出抉择:“考虑到编制和我的身体状况,我还是选择退役吧。”

  2010年9月,司南在红其拉甫边防连代职时,因高原反应落下心室肥大疾病。回学校后,他总以不能耽误课程为由未去医院治疗。2017年2月,一直加倍透支病体的司南出现全身水肿、疼痛难忍等症状,一节课上下来常常大汗淋漓。学校领导和同事多次催促他去看病,他却总是推脱:“这一阵子还能承受。”直至2017年4月31日,他连走路都十分困难时,才被教研室勒令停课,逼进了医院。经检查,已是心衰IV期、肾衰III期,体内脏器机能严重受损。尽管医生为他做了7个半小时的开胸手术取得成功,但心脏机械瓣膜“咔嗒”作响、膝踝关节肿大后遗症让他彻夜难眠。

  大病初愈不到3个月的司南,又走上讲台,别人见他上楼十分吃力,劝他上课时坐着讲,他说:“坐着讲课讲不出气势,坐着讲也讲不出来。”讲课时汗透整个军服后背,他却没有向下拉松一厘米领带,也没有解开一粒纽扣,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军容。

  司南的突然去世,令陆军边海防学院师生十分震惊和惋惜,学院发出“向司南同志学习”的号召,并举办了“司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同事和学员们自发地在网站上写下一篇篇追记和悼念他的文字。

  一名毕业学员写道:翻看网页的手是沉重的、心情是沉痛的。如果在现场,我怕难以抑制伤痛的心情而泪流满面、失声痛哭,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官兵都是这样的!

  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留言:最近,在梳理挖掘战友司南同志的先进事迹,惋惜之余有着更多的感动,越来越觉得他为人面子很薄里子很厚。对学员很严对自己却不太关心,热爱生活却从不怨天尤人。他是一个不与人争名利的人,是个老实人,是块璞玉……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让自己的离去引起人们这么多真实的疼痛、思考和敬意?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8月29日,在该学院乌鲁木齐校区,记者见到了司南的同事、家人和学员们,以及照片里神情严肃、总像在思考问题的司南。

  司南出生于教育世家,2000年6月从新疆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中选招入伍。当时任教研室主任的蒋建华对面试中司南的表现记忆犹新:“他对‘剩余价值论’侃侃而谈30分钟,没有错误不带卡壳。”原本司南是可以在师范大学留校的,但他却对招生老师们说:“我们家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已经有好几个了,但还没有在军校当老师的。我们全家都深深敬佩解放军,也希望出一名军校教员,用所学知识为军队培养人才,更何况,我就想当兵。”

  司南所在的教研室曾被原兰州军区授予“模范教研室”荣誉称号,涌现出一大批军地知名的专家教授。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司南如鱼得水,很快就成长为教研室里的骨干教员。

  18年来,司南先后担负《党的创新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教学,年均授课量始终排在政治理论教学的首位,5次在各级重大教学竞赛中获奖;作为原兰州军区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最年轻的成员,20多次赴军地单位宣讲,受众10万多人。他还是当时学院唯一中级职称的教学督导专家。

  司南对教学的钻研和刻苦,常常到了下“死功夫”的境地,为了讲好每一堂课,他常常花费了别人难以想象的精力。

  讲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里只有一章的内容,他觉得讲不明白,就把七八个版本的政经教材放在一起,一句一句对照写教案。

  为了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司南自费在家里配备了打印机,就是为了一旦在新闻里看到党中央重要部署、重大政策出台和理论创新成果,可以及时修改教案,不耽误第二天上课。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病后未愈的他一字一句地手抄十九大报告,他说:“抄一遍就是精读一遍。”他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逐章逐节观点与十九大精神相对照,注明需要增减改动的地方,为这门课做了最系统最详细的教案。

  学员侯建华说,司教员讲课总是激情洋溢。受他感染,我们听课也很认真。记得一次他为我们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连续上了两节课的他,一直激情澎湃,不知疲倦,让人忘了他还是个病人。就在课间休息时,我看见他在教员休息室里艰难地卷起裤腿,下肢已经肿了。

  一颗永不生锈的“钢钉”

  在学员心目中,司南是个令他们既爱又怕的老师。

  爱他,是因为上他的课总是那么生动,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了。理论课原本会令人感觉枯燥晦涩,而他却能使这些课程变得丰富有趣。他讲课从不看教案,所有的知识都了然于心。他将理论融会贯通到大量的事例中,让课堂上的90后、00后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打牢理论功底。

  怕他,是因为他是学校出了名的给学员“挂科率”最高的教员,批改作业、论文最严苛的教员。教研室里的同事戏称他为“红笔芯的克星”。

  同事也常常被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所感染。作为学校教学督导专家,无论是对自己的老师还是对教研室同事,他都是严谨听查、客观评价,不留一丝情面。教员李颖杰说:“不熟悉他的人,总以为他脸板得平平的不好接近,熟悉他的人才知道,跟他打交道最简单、纯粹。”

  家住在校外,但司南总是最早来学校的人。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去教室调试课件,确保上课时不出差错,不耽误时间。这个习惯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

  司南平时乐观积极,没有人见他愁眉苦脸过。而在校园之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

  司南的父亲2013年患了重病,他与兄妹三人每个月要承担两万多元的药费。而他的妻子在2007年就患上了癌症,家里收入的大部分用在了治病住院上。为了照顾重病的父亲和妻子,他没有要单位分的大房子,而是一家三口挤在7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些困难,他从没向单位和组织诉过苦。

  妻子重病缠身,司南听说唱歌能增强免疫力,就下载了很多歌谱陪她边学边唱。妻子是南方人,爱吃面食的司南总是照顾她的喜好,在家只做米饭,自己则到单位食堂吃面过过瘾。他们在家做了好吃的,也总是第一时间盛到保温饭盒里送到父母家中。每年,司南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都是成套的书,孩子从小到大的功课也都是他辅导。儿子在司南去世后瞬间变成了一个小男子汉,一直强忍着不掉眼泪,他对妈妈说:“我不能哭,我要坚强,如果我哭了,你会更加伤心。”

  司南生前所在教研室主任徐卫东说,他用一生把上课这件事做得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他简单得就像三尺讲台上的钉子,一颗永不生锈、熠熠生辉的“钢钉”。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