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陆海联通 携手共赢——“一带一路”的欧洲故事

2018年09月14日 11:3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特稿:陆海联通 携手共赢——“一带一路”的欧洲故事

  新华社记者

  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途经十余国,往返三万八千多里,到达古波斯地区后临海遥望大秦,遇阻而返。又过了69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经海路终于到达东汉。从此往后,海陆兼济,贸易不绝。这是中国正史中对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直接来往的最早记载。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东西方两大文明交往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过去五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通枢纽,欧洲国家与中国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欧亚陆海大动脉,续写中欧民心相通新篇章。

  班列,不只是一张名片

  德国杜伊斯堡DIT场站,是中欧班列在欧洲的重要集散地,每天有600至800辆货运列车进出,络绎不绝。50岁的卡车司机卢索正在场站内等着拉货,他说:“印有中国字的集装箱越来越多,我的货运订单也更多了。”

  卢索所认汉字很少,但他知道,那些印有“中国字”的集装箱列车,就是“中欧班列”。记者今年8月在现场看到,蓝色的中欧班列集装箱随处可见,堆积如山。场站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集装箱数量其实已经少了很多,许多都被运回中国准备圣诞和新年前的运输旺季。

  已经干了30年卡车司机的卢索是马其顿人,平日在德国工作。随着中欧班列带来的货运量越来越多,他索性把儿子叫到杜伊斯堡一起干物流。杜伊斯堡历来是莱茵河畔的欧洲货运枢纽,DIT场站在杜伊斯堡9个货运场站中最大。如今,杜伊斯堡因为中欧班列更加忙碌。

  据场站工作人员埃克斯莱本介绍,场站每天迎来送往25个班次的中欧班列,每运走4个集装箱,至少有一个来自中国。而4年前,每周仅有两三列在这里停靠。她说,由于业务量激增,场站已经购买了20万平方米的土地,同时招聘了更多货车司机。

  中欧班列已经成为杜伊斯堡的一张新名片,吸引多国记者前来报道。杜伊斯堡市长泽伦·林克曾直言,这里就是德国的“中国城”。

  杜伊斯堡是中欧班列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8月26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中欧班列货物品类日益丰富,包括葡萄酒、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小商品等,有力促进了中欧之间经贸往来,丰富了中欧民众的生活。

  笑容,分享最美收获

  “中国企业收购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后,主要变化是我感觉更安全了。”26岁的设备检修工亚历山大·杜讷柴维奇对记者说。

  杜讷柴维奇一家三代都在钢铁厂上班,亲身经历过钢铁厂的辉煌与没落。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建于1913年,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一度濒临破产。“那个时候,媒体经常报道钢铁厂某一天将不复存在,我们对未来非常担心。”杜讷柴维奇回忆说。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出资4600万欧元收购了钢铁厂,并接纳全部5000名员工,这给钢铁厂带来了生机。当年12月,引入新管理和新技术的钢铁厂实现营利,扭转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2016年下半年,钢铁厂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

  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宋嗣海介绍,去年钢铁厂完成钢产量146万吨,产值7.5亿美元,今年钢铁厂计划产钢180万吨,目标是创下新产量纪录。

  钢铁厂产量和效益稳步增长,让杜讷柴维奇一家重获安全感。杜讷柴维奇的姐夫之前在德国工作,现在也回到钢铁厂上班。

  钢铁厂的绝处逢生带动了斯梅代雷沃市乃至整个塞尔维亚的发展。斯梅代雷沃市市长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说,现在该市每年财政收入是原来的两倍多。河钢提供了巨大帮助,“但这远不止‘钱’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河钢带来的技术”。

  完成收购之后,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引进河钢先进的国际运营经验,选派技术骨干从中国赶赴斯梅代雷沃,对钢铁厂进行设备维修及系统改造。同时,塞方经营管理团队和生产技术骨干也被邀请到河钢接受交流培训。

  “我们可以从钢铁厂工人身上感受到他们的满足和稳定,最重要的是大家脸上重新出现了笑容,笑容说明了一切。”女市长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如今,河钢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已成为中欧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惠及当地民生的典型。随着“一带一路”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更多中欧企业携手共赢的故事正在涌现。

  携手,打开机遇之窗

  8月的爱琴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比港)一片空地上,工人们正忙着操作吊车。这里正在进行的是3号集装箱码头的扩建工程。完工后,比港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每年720万标箱,跻身欧洲前五大港口之列。

  “我在比港工作快5年了,这里工作环境好,报酬也不错,我很喜欢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港口叉车司机尼科斯说,“比港现已成为希腊最大的发展项目,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这里工作。”

  比港历史上一直是地中海重要港口,被视为欧洲“南大门”。2016年,中远海运集团正式成为比港经营者。双方承诺携手合作,将比港建设成为地中海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港、海陆联运的桥头堡。

  如今,这一目标正成为现实。比港货物吞吐量迅速回升,重新跻身欧洲大港行列,在全球港口中的排名从第93位提高至第36位。以比港为南端起点,中欧陆海快线蓬勃发展,经过马其顿和塞尔维亚,北至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直接辐射区域人口3200多万。

  通过这条路径,货物从远东到达中东欧比经过其他传统路径缩短了7至10天。2017年,中欧陆海快线累计完成货量约4万标箱。

  “比港的成功,是两个文明古国携手共进的结果。”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尼古劳斯说。

  比港成为中欧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项目,这让其他欧洲港口看到了新的机遇。

  在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港,一个大规模扩建的合作项目已经提上日程。到2020年,港口将提供30万平方米的区域用于码头扩建,到2023年,再增加30万平方米的区域用于扩建。

  毕尔巴鄂港务局主席里卡多·巴尔卡拉说,“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毕尔巴鄂港乃至整个毕尔巴鄂市经济的发展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他表示,西班牙的目标是成为欧洲对亚洲贸易的大门,毕尔巴鄂希望发挥更大作用,促进西班牙同中国的贸易。“中国投资对毕尔巴鄂非常重要,将极大促进本地物流效率,提升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加运输航线,这令人鼓舞。”(参与记者:王慧娟、甘春、韩冲、朱晟、任珂、欧阳为)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