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送野马回家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课

2018年09月30日 18:37   来源:天山网原创

  9月27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再次向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放了6公9母15匹野马,至此,野放的野马数量达到了221匹。

  从17年前第一次野放野马,先后15批野放的95匹野马,通过克服适应自然环境中的食物和水源、抵御天敌、度过寒冬、繁育后代等六重考验,实现了在野外的自然生存。

  这也意味着野马野放实现了探索性的成功,但这并不代表野马已真正回归了故乡,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野马从100多年前因人类捕杀和生存环境恶化在野外灭绝,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人类驯养的野马回到故乡,作为原产地的中国,为拯救这一古老物种而展开了不懈努力。

  “适应性饲养——栏养繁育——半自然散放试验——自然散放试验——自然生活”,这是中国为拯救野马制定的方案,30多年来,一步步实施,最终让野马成为野生物种。

  曾经的伤害到如今的拯救,曾经的破坏到如今的弥补,对于一个物种和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亡羊补牢”,谈何容易?

  所以说,送野马回家,不仅是人类在向野马赎罪,更是在向自然低头,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这是一个重大的生态恢复项目,也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课。

  曾经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野马野放,如果生态环境不能修复,就无法取得成功。确实如此,在卡拉麦里,不仅有牧人的牛羊与野马争抢生存空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在这里也曾上演。

  送野马回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野马种群繁殖复壮和野马野性回归的问题,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平衡。当年野马在野外灭绝的同时,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如今,野马回到了故乡的原野,需要重新构建起这片土地上的生态体系,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如此看来,送野马回家,真正让他们回归卡拉麦里这片故土,我们要走的路还依然漫长,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当看到野马回归大自然,成为真正的野生物种,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感受到我们曾经的努力,永远记住人类为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的惨痛代价。

  作者:马少宾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