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阿亚格萨瓦村的黑木耳“火”了

——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采取综合措施推动皮山县农村脱贫

2018年10月10日 08:37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 通讯员胡智德报道)“这是我们村的特色黑木耳,来自雪域高原深处的纯天然、无公害产品,有需要的朋友@我哦!”这几天,一条黑木耳寻销路的消息,在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皮山县桑株镇阿亚格萨瓦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黄雄的朋友圈“火”了起来。

  阿亚格萨瓦村地处喀喇昆仑山北麓河谷中,平均海拔2000米,自然条件差,全村688户26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5户1476人,是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工作队进驻后,针对村情,聚焦脱贫目标,因地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拓宽增收渠道,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因地施策调结构

  “这个大家不用担心,黑木耳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高,种植技术、日常管理简单……”黄雄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宣传。

  阿亚格萨瓦村地处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环境气候适合黑木耳种植。工作队进驻不到一个月,通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与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种植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真正实现可持续增收致富。采取“工作队经费+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前期投入30余万元采购生产设备、建设拱棚,村委会利用空置房做菌包生产、培育场地,作为村集体入股。

  “在工作队的动员下,我们7户贫困户把15万元贷款入股合作社,年底能领到3万元的分红。我和妻子还在厂里加工菌包,一个月工资3000元,很快就能脱贫致富啦!”贫困户麦麦提艾力 · 吾吉外力高兴地说道。

  阿亚格萨瓦村新建菌包加工厂1个、16座拱棚,解决了2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8万余个菌包的黑木耳长势良好,一年两收,亩产值可达1万元。

  目前,第一批600公斤黑木耳成品销售额达4万余元,因利润丰厚,村里其他11户村民也主动要求种植。

  为提高黑木耳产品附加值,工作队通过市场调研,帮助合作社成功注册了“仑之福”商标。目前,派出单位又投入23万元的标准化包装厂房正在改建中,对黑木耳,附带杏干、核桃等干果分类分级包装销售,可再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增加贫困户收入。

  因户施策补短板

  “工作队、村委会帮忙规划整理出的3分地,我种了大蒜,今年可卖1000元,家里的环境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日子越过越好。”村民阿不力米提 · 麦提色依提看着菜园子欣喜地说道。

  工作队入户走访发现,村里大部分农户院落比较宽敞,但规划不合理,土地闲置未利用,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短板。

  工作队将每一户村民与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进行结对,积极宣传引导,给村民算经济账、效益账,互帮互助主动拆除危旧房等157处,结合村民意愿,一户一方案,按照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的庭院经济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其中整理出种植区面积达160余亩。

  为保证村民有稳定收入,工作队邀请大蒜食品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对种植的大蒜进行检验,经检验蒜氨酸含量比普通蒜高3倍。按照“一村一品”规划,工作队因户施策,动员21户村民种植了70亩大蒜,并积极联系新疆埃乐欣药业有限公司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让村民吃上“定心丸”,今年预计产值35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

  为让庭院经济成为村民增收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队向33户贫困户发了100亩地用的苜蓿种子,并动员村民种植高产玉米,为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因人施策促增收

  阿亚格萨瓦村富余劳动力多,但大部分没有技能,就业面窄,没有稳定收入。工作队意识到,需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转移就业,促进增收致富。

  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全面摸底调查,收集了80余类数据,并建立劳务输出实名制台账,动态分类管理,因人施策,精准开展就业扶贫。

  “要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每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才能做到有事干、有钱挣。”致富带头人艾拜 · 托合提买提在周一升国旗后宣讲时说。

  目前,阿亚格萨瓦村转移到疆内外从事餐饮、建筑、家政、田间管理等行业工作就业298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就地就近从事护林员、保洁员、保安等岗位就业310余人,人均月收入1800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