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戈壁上挺起百万亩林海

——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报道(一)

2018年10月12日 09:16   来源:新疆经济报

9月22日,阿克苏国家级湿地公园,秋色怡人,吸引了众多游客。湿地公园野生动物逐年增加,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 佟向东 王新红 李瑞摄影报道)“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32年前,这是阿克苏市周边柯柯牙的真实写照。

  “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时至今日,阿克苏市被绿色环绕,花香四溢。

  柯柯牙,位于阿克苏城区东北部的一片大荒原,维吾尔语意为“青色悬崖”,却和青色毫无关系。年复一年的风沙呼啸,这里土壤贫瘠,沟壑纵横,像戈壁上狼群啃噬后的骨骸残肢。

  32年的时光中,植树造林的信念任由风沙肆虐而不改,深深沉淀在阿克苏人的血脉中。

  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植树和赶超,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持续书写着绿色奇迹。

  多年的坚持,亘古荒原、风沙之源,已彻底变成生态屏障、绿洲果园。

  阿克苏人在无声地告诉人们:功成不必在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谁该让步?

  今年“十一”国庆节前,记者来到柯柯牙的核心区域。一片3000亩成带状的杨树,迎风挺拔,安静地生长着。

  这是柯柯牙最早栽下的树。30多年前,第一代柯柯牙林管站职工麦麦提依明·阿木提,在这里栽下了第一棵树。

  刚下车,他径直走向路旁的林带,扶着一棵粗壮的白杨,驻足仰望,又低头眯眼沉思。

  “这棵最早栽的树,有32年了,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年我都要来看它好几次。”麦麦提依明·阿木提哽咽着,思绪被拉回到32年前。

  1986年,阿克苏人从风沙遍地的柯柯牙开始,开荒破土、植树造林,遏制塔克拉玛干沙漠蔓延。

  随着绿化工程持续实施,麦麦提依明·阿木提惊喜地看到,风沙挡住了,城市变绿了,亘古荒原变得生机盎然。

  “那时候的风沙,追着人跑,刮起来的沙子和碎石,直往脸上扑,看不清路也看不见家……”56岁的麦麦提依明·阿木提在柯柯牙工作了一辈子,见证过上个世纪的风沙肆虐。

  柯柯牙的土壤是戈壁棕漠土,受千年盐碱板结坚若磐石,地表有30到60厘米厚的粗沙或砾石。

  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每年沙尘天气将近100天,居民们一年当中有近1/4的时间在沙尘中度过。

  而柯柯牙正是阿克苏地区风沙的主策源地,每年季风来临之际,狂风裹挟着黄沙铺天盖地侵袭而下,一夜间就能摧毁数万亩农作物。更为严重的是,沙漠离城区只有6公里,还在以每年5米的速度不断逼近人们的生存空间。

  “谁该让步?”“沙进人退还是人进沙退?”1985年,新上任的阿克苏地委书记颉富平深思。

  1985年春天,一支小型车队缓缓爬上了柯柯牙黄土台地,颉富平等一行7人走下车,望着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的黄土地。

  恶劣的环境,比看到的情况还严重。柯柯牙的土地不止是硬,土壤剖面上还有坚硬的盐盘,几乎没有肥力。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一个黄沙高坡,拍拍半截裤腿上的浮土,颉富平问身边的阿克苏地区林业处处长毕可显:“老毕,这里种树能活吗?”

  “只要有水就能活。”“这么重的盐碱,怎么活?”“开沟,灌水压碱。把盐碱压到沟两边,沟底盐碱自然会降低。”

  “那好,造林土质的问题,交给老毕负责;引水排碱的问题,就由河管处处长黎仲康解决。”颉富平当场拍板。紧锁的眉头下面,眼里透着坚定。

  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定: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引水、平地、灌沟、治碱、植树,压住当地风沙,搞一个生态系统工程,用宽幅林带把阿克苏市区维护起来。

  这一年立春,阿克苏地委、行署提出从温宿革命大渠引水。

  第二天,黎仲康便与阿克苏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同志,一起踏上征途。

  经过半个月的勘察测量,得出的结论是:太难了。但再难,我们也要担起这份责任!

  同年11月5日,颉富平在温宿革命大渠龙口看见了引水渠之后,代表地委宣布成立“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部”。由此,人类对柯柯牙这片荒原的战役正式开始。

  与天斗、与地斗,向荒原宣战。1987年春天的柯柯牙,沉寂千年的亘古荒原,迎来了第一批拓荒者。从阿克苏市出发一路向东,“东方红”推土机在春色初染的广袤荒漠颠簸,目标是距离城区3公里外的柯柯牙……

  地有多硬?

  9月20日上午,站在有意留住的一块柯柯牙原始地貌一条沟壑旁,盐碱板结的土地在烈日的炙烤下,相当刺眼。

  “当年这里到处是深深的沟壑,连草也看不见几根。”阿克苏地区林业局退休干部哈力甫·麦麦提,指着仅剩一条的原始沟壑说,“现在再看,沟里长满绿色植被,周围林木环绕,沟里还有不少小动物呢!”

  柯柯牙林管站高级工程师张志军说:“这里原有大小洪沟数百条,最长的800米,最宽的260米,最深的13.6米。”

  “要在这种寸草不生、沟壑纵横、风沙蔽日的土地上种树,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毕可显回忆说。

  即便如此,也没有吓退阿克苏执着的种树人。

  光是推倒碱包、填平沟壑的土地平整工作,人们就用尽了各种办法,挖掘机和铲车都坏了好几百辆。“地有多硬?尖镐、坎土曼砸下去好一会儿,也只能凿出一个这么大的坑来。”张志军双手合并拢成一个圆说。

  有的地方土质坚硬无比,挖掘机也束手无策,甚至采取爆破方式,才撬开了柯柯牙坚硬的外壳。

  “在柯柯牙种树,不止是挖坑栽树那么简单,盐碱重还没有肥力,想种活一棵树相当费力。”参与了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哈力甫·麦麦提回忆说。

  于是,阿克苏人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沟植沟灌”“洗盐压碱”。种树前先在平整过的土地上开一道深沟,再在沟里挖树坑,把沟里灌满水,让盐碱量降下来。

  “挖坑也有讲究,大家总结了‘88323’的挖坑标准:坑必须挖80厘米宽、80厘米深,垫30厘米有机肥和20厘米熟土,苗木根系培土位置定在30厘米处,这样才能保证树能活。”张志军说。

  在阿克苏人眼里,种树人的时间只分两季,夏冬天平地打线、春秋植树造林。

  尤其每年春秋季节,职工、学生、农民等组成的万名义务植树大军,带着理想和信念,踢开晨雾,踏上坚硬的土地,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场面蔚为壮观。

  1987年,阿克苏地委从天山林场调配了32个年轻人,和阿克苏当地5个干部一起,组建了柯柯牙林管站。

  刚种出来的第一片林子,就给他们出了道难题:37个人,能不能看好3000亩林地?

  这些年轻人,带着强烈的征服自然的决心行至风口。他们没学过种树,不懂苗木管理技术,他们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坎:前一天刚栽下去的树,被一夜肆虐的风沙连根拔起。

  这边还没缓过劲,因为沙地存不住水,剩下没被吹倒的树苗还来不及喘口气,就被风吹干了。

  “最难的不是种树,是种不活树。怎么办,只能继续干。”为了保证苗木存活率,大家铆着劲干,白天晚上地灌水、护苗,夜里就睡在林带里,塑料布搭的帐篷难抵夜凉,只能缩在棉大衣里等待天亮,一个星期也回不了一趟家。

  面对人少活多、技术薄弱等困境,柯柯牙绿化一期工程依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数百条洪沟填平了,土壤含盐碱量降到0.8%以下,苗木成活率高达87.5%,超过国家工程造林标准。

  惊喜过后,柯柯牙绿化工程的节奏并没有放慢。

  一期工程从1986年至1990年,绿化面积2万亩;二、三期工程从1991年至2005年,绿化面积达到3.8万亩;四期工程从2006年至2014年,完成绿化面积15万亩。

  工程实施32年来,辐射带动造林面积达到115.3万亩,一道从西北到东南环绕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区的绿色屏障,戛然止住了肆虐的风沙。

  人定胜天?

  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建设,是理解阿克苏荒漠绿化的一面镜子。

  然而,要干成这件事,没人能确定终止符。耗的,是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

  “当年,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人定胜天’,认为人可以彻底改变自然。现在,逐渐转变为尊重自然,改善自然。”张志军说。

  改变到改善,一代又一代阿克苏人秉承着“柯柯牙精神”,治理环境,不停脚步。

  2015年,阿克苏地区规划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两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经过3年多大规模开展荒漠绿化行动,全面完成127万亩的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107万亩的规划任务。

  经过治理的阿克苏重获新生,整体环境也在持续改善。

  森林总面积从2012年的876.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423万亩,国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2017年降水量较2016年增长220%。

  量化的是成绩,不可量化的,是阿克苏人对生态和谐的不懈追求。

  今年3月,阿克苏地委又规划实施了阿克苏市东南部空台里克百万亩荒漠绿化工程104.71万亩。与柯柯牙绿化、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形成了阿克苏四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

  阿克苏河重现生机,阿克苏森林公园建起来了,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重回人们视线,阿克苏国家级湿地公园越冬繁殖的候鸟和水禽变多了,多浪河景观带中外游人如织……

  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展开,生态发展理念厚植于心,阿克苏集植树造林、水源涵养、防沙治沙为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起来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

  今天,阿克苏一幅幅清晰生动的生态美景,翩然入画。

  一张蓝图绘到底

  30多年驰而不息。在飞沙走石的荒漠上,阿克苏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铸就了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柯柯牙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生活在阿克苏的老人们都记得,每年春天盘踞在柯柯牙的风魔,挟裹着黄沙,劈头盖脸向人们袭来。刹那间,狂风呼啸,天地浑浊一片。饱受风沙之害的阿克苏人多么期盼优美的环境!他们没有向大自然屈服,更没有低头。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战。从1986年开始,在“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的荒漠沙地上,阿克苏军民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添绿色、造果园,持续探索生态系统的修复、改造甚至再造,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构成了一幅“风拂杨柳千层浪,水润瓜果万重彩”的“塞外江南图”。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柯柯牙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阿克苏地区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尊重自然,尽量用人的助力,去改善自然。以前主要以生态林为主,后来探索出“外围是生态林,主体以经济林为主”的荒漠绿化新模式。5年时间内,创造性地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谁投资谁拥有”,累计植树造林215.3万亩。现在,阿克苏地区以红枣、苹果、核桃、香梨为代表的特色林果面积达到了450万亩,年总产突破235万吨,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阿克苏在持续造绿,做大做强“南疆果盘”,让新疆林果香飘四海,真正走出了一条“以林养林”的绿色发展新路。

  柯柯牙绿化工程,被誉为中国绿色长城的一颗明珠、新疆绿化造林工程的一面旗帜、全社会办林业的一个典范。如今的柯柯牙,已成为新疆的一张亮丽名片。阿克苏军民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永不言败的担当,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让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幸福。(新疆经济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