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数字经济激发新疆传统产业动力

2018年10月12日 09:19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报道)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下三工村棉花种植户刘刚格外高兴,听说附近农户自从引进了农业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后,棉花籽棉亩产量创了历史新高,每亩地增收约200元,今年赶紧让自家600亩棉花地用上了智能水肥系统,节省了一大笔人工和肥料成本。

  “用户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输入农田施肥量数据,农民在对农作物进行滴灌时,液态滴灌肥与滴灌水一同滴入农作物根部,就可以完成农田施肥作业。”新疆慧尔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强说,这套智能施肥系统是将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和农艺结合,提高施肥效率降低施肥工序。

  不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区数字经济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赋能”,让传统产业不断走向智能。事实上,数字化经济不仅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行业大有可为,在民生、医疗、教育、旅游等传统的产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7日,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片区管委会胜利路社区,新疆联盛鸿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沈俊杰演示了他们承建的社区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平台。

  “这个政务平台支持电脑、手机、自助服务机三类终端,市民可以通过这些终端系统查询到自己所需要办理业务的内容以及业务各项进程。”沈俊杰说。

  在这个平台上,社区居民可以预约办理民政、社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近70项业务,居民可自动下载所需事项表格,办理相关业务,也可查询资料后先预约再办理。

  随着便捷的民生服务不断完善,显示出我区信息技术的强大,与社保、工商、扶贫、旅游等深度融合,多个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如今,我区还在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带领企业进行一场数字变革,为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近日,在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之一的成品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数百台主要装备平稳运转。这个车间可实现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生产过程质量集中控制和追溯。

  其实,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工作早在2015年就开展了,在各相关工艺车间分别研究应用了立体库房、先进控制APC、自动化机械手等项目,同时,还制定了公司两化融合贯标实施计划。该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企业、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等荣誉。

  以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我区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取得很大进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已现雏形,重点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58%,智能制造和新模式应用进一步加快。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动能,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新动能。自治区经信委数据显示,2017年我区数字经济规模约2500亿元,占GDP的比重22.9%,同比增速15%,数字经济基础部分约占数字经济总量的10%,初步形成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服务业为增长点,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带动融合应用的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时代要求,大势所趋。今后,我区将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区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施肥催生增收种子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报道)“我今年种了1200亩棉花,产量比往年提高了不少,水肥一体化施肥效果就是好。”10月9日,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老龙河棉田种植大户马春峰忍不住地称赞。

  马春峰所说的水肥一体就是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尔股份”)研发的自动化智能施肥系统。

  该公司董事长李保强介绍,智能施肥系统开创性地采用“加油站”模式,将智能施肥系统安放在田间地头,将液体肥产品通过工厂配备的液体肥配送车,运输到智能施肥系统中。智能施肥系统与滴灌设施首部相结合,需要使用肥料时,通过一定的水肥配比,以水带肥,肥随水走,自动完成施肥过程。

  “以500亩地为单位,每500亩地有一口井,每口井配备一个施肥罐,每个施肥罐与节水灌溉管路相结合,根据农作物长势进行合理的自动化施肥。”李保强说。

  8月15日,正值棉桃膨大期,马春峰家的棉花地正赶上施肥,慧尔股份的配肥车将慧尔液体肥料直接配送至地头的施肥罐中。只见马春峰在控制箱的显示屏上轻按了几下,设定好施肥时间和每小时施肥量,其他的全都交给智能施肥系统,不出几分钟,马春峰就甩着手到一边凉快去了。

  今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局与慧尔股份合作,利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在全州进行推广。目前,昌吉州共有178套智能施肥系统实现应用,覆盖农田10余万亩,有效助推了昌吉州水肥一体化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据介绍,慧尔股份的水溶肥生产规模处于全疆同行业领先水平,技术水平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应用配肥站和手机APP智能施肥系统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施肥模式,并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绿色生产示范项目。

  截至目前,慧尔股份已在全疆建设配肥站5个,安装架设智能施肥系统1000台左右,覆盖全疆40余万亩耕地,这种模式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自动化精准施肥。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每亩地可节约人工、装卸、搬运、加肥等费用30元—60元,并且全程使用慧尔功能性液体肥料,使肥料的利用率提高20%以上,农户在投入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增收,增产比例在5%—25%,每亩增收300元左右,帮助农民尽早脱贫致富,为新疆农业精准扶贫作出了贡献。

  新疆特变电工自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操作引领高新技术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报道)10月9日,在新疆特变电工自控设备有限公司电控柜生产车间里,只有寥寥几个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

  在车间的钣金柔性智能加工生产线上,一台机器人正在加工开关柜的零部件,这一环节完全依赖机器操作,无需人工介入。“这条生产线实现智能化后,生产工人由原来4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4人,工作效率提高了5至6倍,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列。”新疆特变电工自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涂志贵说。

  该公司作为特变电工近几年重点培育的新产业,致力于35KV及以下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具备电力工程的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维护一体化的集成服务能力。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智能电网建设研发投入力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了大数据管理系统,为用户及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紧紧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该公司投资规划建设了智能电气装备科技产业园,一期已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智能电气数字化工厂,引进了国际领先的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实现了钣金冲剪、折弯、切割、传输等全系列工序的自动化作业;配备国内一流的断路器及成套开关装配流水线,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可视化作业。

  涂志贵说:“公司目前拥有国际化领先的全自动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智能化产品装配流水线、电力电子产品检测设备等一流的工艺设备及实验设备,工艺设备、检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精益求精的生产服务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电气装备产业柔性智能数字化工厂。”

  作为特变电工近几年重点培育的新产品,该公司已构建完成集智能开关成套产品、断路器、绿色环网柜、变压器智能监控系统、电气元件集成应用的完整智能电气装备产业链。具备电力工程的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维护一体化的集成服务能力。

  新疆华凌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农牧业插上“数字”翅膀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骆晓华报道)9月29日,走进新疆华凌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凌农牧),二楼墙面上的“富牧强农、食安民康”几个字赫然醒目。该公司是一家以打造牛羊肉食品加工全产业链闭环和建设智慧农牧管理服务平台为目标的大型肉食品企业。

  2016年,该公司研发设计华凌农牧智慧畜牧供应链金融平台,依托云物联技术,为农牧产业链上下游(即养殖端、批发销售端)提供交易、支付、银行授信、溯源、大数据服务,通过区块链、品牌化运作赋能产业链,实现品牌溢价。今年4月,该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新疆华凌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江说,通过该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能够解决产业链内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销路等问题。通过平台中的大数据服务系统,一方面能够实时监控资产牛数量、死淘比率、屠宰、销售等相关情况,为肉牛产业链前端养殖标准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可为合作金融机构扶持养殖企业分析金融资产的增值情况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为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提供可靠的监管保障,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闭环。目前已获得多家合作银行及金融机构资金授信累计10亿元。

  在上游养殖端——联营牧场的建设过程中,该公司通过智慧畜牧管理平台,统一饲料、品种、防疫、喂养、养殖、贷款、销售、溯源,将全疆各地州、市、县散乱的牛羊养殖户及养殖合作社进行整合、培训、孵化成为规模的养殖企业。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在全疆范围内征集了40余家区域龙头肉牛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入华凌农牧联营牧场,计划三年内在全疆各区县符合条件的养殖区域推进联营牧场模式复制,打造年产30万头肉牛的闭环产业链,帮助10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使100家农牧企业、1000家养殖合作社成为现代化规模养殖的高盈利性组织。

  新疆利泰丝路投资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报道)9月30日,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利泰丝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泰丝路”)一号工厂的气流纺车间里,偌大的车间里却看不见忙碌的工人,只有机械声充满整个车间。“大部分工人在操控室,这里只用几个工人检查设备就够了。”利泰丝路总经理姚尚庆说。

  为了适应智能化生产需求,纺织企业通过持续科技创新,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在姚尚庆看来,车间里的每一道工序设备自动化、工序之间的连续化及整个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都是今后纺织产业发展的基础。

  “以前,挡车工、落纱工全天站着工作,手臂还要不时地翻动。到处是嘈杂的机械声,还有漫天飞舞的棉絮,口罩都要戴两层才行。”利泰丝路一号工厂厂长宿欣说。宿欣刚参加工作就进入纺织行业,他见证了纺织行业从纯人工操作到全自动化生产的整个阶段。

  现在,利泰丝路车间采用全自动气流纺设备,每台气流纺机就相当于一台智能手机,遇到问题就自动显示红灯,挡车工就踩着平衡车前去快速处理。以前一个人只能顾得上一台气流纺机,现在一个人能操作七八台气流纺机。

  先进的空调、除尘设施,生产线配备智能化的全自动筒纱包装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环境,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环保。目前该工厂生产万锭纱用工在6人左右。

  “纺织机械的智能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潮流,必将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雪平说,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纺织机械智能化、高效化的更新换代和生产基地的区域性转移是未来推动智能化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2015年,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利泰丝路,并制定了《金昇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确定利泰丝路将以高端智能制造、数据技术、绿色循环技术为抓手,打造新的业态,促进新疆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今年8月26日,利泰丝路二期100万锭纺纱项目工程开工,该项目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全面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有效提升了巴州纺织服装产业上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是库尔勒纺织服装城为打造国家纺织服装产业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升级的样板项目。

  预计到今年底,该企业在新疆的投资累计达到90亿元。潘雪平说,今后纺织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为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伽师县铜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智慧矿山促进绿色制造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报道)“作为矿山企业,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四化’融合建设,为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增加新动能。”9月29日,伽师县铜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锡祥说。

  近年来,伽师县铜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铜辉矿业”)不断摸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等,颠覆传统采矿技术,用自动化开采实现蜕变升级。

  目前,铜辉矿业建设完成的“互联网+智慧选矿”项目,是新疆目前唯一一家规划实施该项目的矿山企业。项目建立了覆盖选矿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采集的生产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使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有效地对生产工艺进行感知与控制。

  走进铜辉矿业的选矿中控室,通过电子大屏幕便可对选矿、磨浮车间等工作情景一览无余。对铜辉矿业来说,这是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益处。利用工业场景APP在生产中的应用,该公司实现了对生产车间的设备状态及工艺信息数据联网,确保了操控人员对设备及工艺情况随时掌控,为有色金属采选业大数据及云计算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智慧矿山”产生的综合实力远不止于此,杨锡祥介绍,这个项目将选矿厂破碎操作系统、磨浮控制系统、采出矿计量系统等,全部接入了“选矿中控室”,把原来磨浮车间的操作工调整为远程控制调度员和巡检员,让原来需要24小时有人值班的车间,实现了“无人值守”。通过集中调度和远程控制,使3000吨/日规模的选矿系统由原来需要80多人降为30人,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信息化提效”的管理目标。

  杨锡祥说,今后公司将以建设“互联网+智慧矿山”为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真正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管理水平,有力地推动矿山企业由“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