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古村“三变”演绎别样美

2018年10月12日 15:59   来源:塔城日报

  天山网讯(通讯员张阳 柳玲玲报道)漫步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莫特格乡夏尔古村,一栋栋干净明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荫里,农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河渠清澈见底。伴着托布秀尔欢快的旋律,村民跳起“萨吾尔登”舞,一片祥和幸福。

  “环境变”家乡美

  “平整的柏油马路、清一色蓝白相间的房屋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墙,鸡鸭入笼,牛羊入圈,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四老”人员地勒根·包尔江感慨道。

  过去塑料袋、牛羊粪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过往车辆带起滚滚尘土,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这样的景象对于住在夏尔古村村民而言,是困扰已久的烦心事。

  近年来,和布克赛尔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将改造农村面貌作为重点工作,在入户走访中充分征集村民意见,修建起两条通村油路;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通过“五清、四改”,改造围墙8271米、房屋表面2万余平方米,绘制文化墙6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52盏,自来水全部入户。今年,村里又争取投资450多万元,全面实施绿化工程,计划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

  村民铁木古特·乔龙巴图曾是贫困户,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工作队与村“两委”教育引导他破除“等靠要”思想,帮助申请扶贫贷款2万元,并为他发放10只扶贫羊、1头扶贫牛。

  如今,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铁木古特·乔龙巴图通过辛勤劳作,建起200余平方米的牛舍,存栏牛47头。2017年,仅养牛、出售牛奶的收入就达5万元。

  “时代变了,村里也变了,自来水通了,看着新围墙、柏油路和明亮的路灯,感受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生活很幸福。”铁木古特·乔龙巴图说,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都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服务变”阵地强

  “过去,有些干部的工作方式简单,群众意见大。现在村干部工作思路明晰,为群众办事有底气,信心和干劲也足。”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道尔吉·吾力扎巴图有说不完的话。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为加强阵地建设,工作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活动,培养村级组织骨干9名,帮助村干部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9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发展为预备党员。

  2016年底,夏尔古村投资146万元,将基层组织阵地建成集办公、党员活动、百姓议事、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工作队还指导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召开村“两委”联席会,制定村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帮助班子成员熟悉和掌握基层党建工作相关制度和程序,细化阶段性目标和措施。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使村干部和村民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实现群众“零纠纷、零上访”。

  “争取资金修水渠、安装垃圾箱、购置室外健身器材……干的实事多了,村干部威信高了,大家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高了。”提到工作队与村“两委”为村民办的实事,预备党员别里克塔·光木苏荣说。

  “思想变”素质好

  每天下午,在“萨吾尔登”传承人库克力建·多尔吉家的文化大院里,伴着悠扬的托布秀尔乐曲,总能看到不少孩子双手五指并拢、揉肩、轻抖肩、下腰、扬手揉臂,跟老人学做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68岁的库克力建·多尔吉说:“‘萨吾尔登’舞蹈是蒙古族特有的艺术,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学习舞蹈,将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莫特格乡是自治区命名的“萨吾尔登艺术之乡”。工作队与村“两委”充分利用农牧民文化大院,组建了“萨吾尔登”宣讲队、“萨吾尔登”表演队、“蒙古长调”表演队和“现代民族服饰”模特队,开展志愿服务和感党恩教育活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惠民政策,引导更多村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过去为了生活奔波,放牧回家后生活单调。现在有了农牧民夜校,不仅能学技术,娱乐活动也多,生活很充实。”58岁的村民托古斯·俄玛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工作队与村“两委”以每周升国旗等活动为抓手,组建文化队、体育队、志愿服务队,培养6名草根宣讲员,引入“互联网+远程教育+大喇叭”教学培训模式,实行群众“点单”培训、夜校“点对”解答运行机制,让当地群众受益。

  迈步夏尔古村,一步一风景,一景一特色,人们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