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能手】做乡亲们的“心上人”

——记巴楚县商经委(招商局)驻恰尔巴格乡郎喀勒克村工作队队员宋军

2018年10月31日 15:57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我和乡亲们都是一家人,为大家服务,我义不容辞。”巴楚县商经委(招商局)驻恰尔巴格乡郎喀勒克村工作队队员宋军笑着对村干部说道。驻村一年半,宋军带着真心、真情,深入了解民情民意,认真细致做好群众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结对子 架起沟通“桥梁”

  驻村伊始,宋军认识到,语言是群众沟通的桥梁,“我要先把它当成兴趣,再把兴趣转化成服务各族群众的能力”。为了和群众无障碍沟通,他坚持每天自学,和包户小组的党员、村干部、村民结成“语言互学对子”,在日常走访中与村民拉家常,互相学习语言。慢慢地,他就能与村民“说到一块去”了,村民也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了。

  “别人1亩地能收400公斤棉花,我的才收200多公斤,同样的地,差别怎么这么大?”走访过程中,村民达吾提 · 阿布拉提出这样的疑问。宋军发现,像达吾提这样粗放种植、效益低下的农户在村里还有不少。

  经调研走访,宋军向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出了“科技互助结对子”计划,动员全村25名村“科技明白人”与贫困户结成“科技互助对子”,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明白人”到贫困户家中传授种植、养殖、庭院建设等经验。通过一对一帮扶,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提高了村民种植养殖技术,快速有效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语言互学结对子、科技互助对子,宋军架起了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家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进步。

  解民忧 架起帮扶“桥梁”

  “你就是我的亲人,感谢你,感谢工作队和村里的干部,你们的无私帮助给我们家带来了希望,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6月的一天,宋军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感谢信,写信的是正在上海南汇中学读书的艾克拜尔 · 苏力坦。

  今年,艾克拜尔的父亲因心脏病入院治疗,花光了一家人所有积蓄,还向亲友借了不少钱,但父亲还是不幸离世,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为了帮助他们一家人渡过难关,宋军动员工作队员、村干部捐款3000元,帮他们筹备后事、申请低保救助,还为艾克拜尔的母亲安排了临时工作,让艾克拜尔和他弟弟得以安心求学。

  宋军时刻把村民的困难放在心头,真心实意为村民解决困难,村民也对他信任有加,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找他帮忙。

  村民吾拉依木 · 阿布拉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可他却来找宋军诉苦:“家里的庭院应该怎么规划?这些我都没有弄过呀,不知道怎么办?”宋军笑着安慰道:“别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

  宋军带着吾拉依木走访了不少已经规划好的农家庭院,吾拉依木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规划方向。在宋军的帮助下,吾拉依木完成了庭院建设,宋军又帮他制定了庭院经济规划。

  宋军常说,“驻村就要住进村民心里!”驻村一年半来,宋军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诉求30余件,用实际行动搭架起了通往村民内心的“桥梁”。

  促就业 架起致富“桥梁”

  “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还要让他们‘走得远’,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宋军说,促进群众就业是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新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家中就业一人,就能实现脱贫一户。

  村民帕提古丽 · 库尔班的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因务工单位需出具证明,这可急坏了不识字的帕提古丽,她急匆匆地来到村委会,请宋军帮忙。宋军了解情况后,领着帕提古丽,跑前忙后按程序开具了证明,还帮她寄了出去。村里有年轻人想要就业,但不知道能干些什么,就来找宋军。宋军认真询问、登记他们的就业意向,到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除了做好村民就业脱贫的“服务员”,宋军还结合群众就业实际需求量体裁衣,分类施策。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年轻人,他帮着联系相关企业考察就业、安排岗前培训;对于有一技之长想在村里创业的村民,他组织他们学习现代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定期请专家帮忙指导,申请免息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对于想就近就业,以便照顾家庭的村民,他积极联系县乡企业、单位,根据村民实际条件对接长期工和钟点工岗位。

  通过努力,目前郎喀勒克村已有100余名村民走上了就业岗位。宋军说,最令他欣慰的是,现在村民时常谈论的是如何才能多挣钱,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脱贫致富的理念已深入他们的脑海中。

  “宋军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和群众打成一片,为村民解决了不少困难。”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艾力 · 热合曼说道。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这是宋军最喜欢的一句话。伴着这句话,他的步伐走遍了郎喀勒克村每一个角落,他的身影也留在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