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能手】小小“微行动” 件件入民心

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洛浦县多鲁乡阔尕其艾日克村工作队副队长于明明

2018年10月31日 16:28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在洛浦县多鲁乡阔尕其艾日克村,提起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干部于明明,没有人不知晓。带着“自治区2017年度‘访惠聚’驻村工作先进工作者”的荣誉,他不负群众的希望、组织的期望,在2018年继续留驻,扑下身子,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踏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受到村民真心赞誉。

  精准施教 积极引导群众

  “谢谢于老师教我普通话,对我帮助太大了,现在工地负责人都夸我普通话说得好,我一定继续努力学习。”村民伊斯马伊力 · 阿卜杜艾尼高兴地说。

  伊斯马伊力是一名抹灰工,因为普通话水平低,无法和工地负责人沟通,导致许多活儿无法给他安排,收入也不高。于明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利用空闲时间主动找伊斯马伊力给他辅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耐心地教他日常用语和水泥、钢筋、混凝土等专业术语。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伊斯马伊力不但能够和工地负责人进行简单交流,还能承担更多工作任务,收入也提高了很多。现在,每天下班回来,伊斯马伊力总要找于明明学习普通话,分享一天的劳动成果。

  阔尕其艾日克村位于洛浦县城边缘,很多村民都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因为语言受限,很多村民不愿、不敢外出,即便外出务工也拿不到更高的工资。针对这一情况,在农民夜校,于明明都会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给村民们讲学习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引导村民学好国家通用语言。

  他根据村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高低因人施教,穿插唱红歌、做游戏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帮助村民消化吸收学习内容。

  通过一系列强化措施,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由原来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学,在村里形成人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良好氛围。目前,已有130名村民能够简单使用普通话交流,为村民外出务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雪中送炭 真情服务群众

  “别看于明明是个大男人,但是心思很细腻,特别是在群众有困难时,他都会及时掌握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村干部如则麦麦提 · 麦提如则说。

  73岁的贫困户麦提热依木 · 胡杜尤木拜尔迪,因为儿子和儿媳常年不在家,年迈的他独自一人照顾着3个孙子。夏收农忙时节,看着已经成熟的2亩小麦,麦提热依木心急如焚。正在他发愁时,于明明带着志愿服务队来到他家,不到半天时间就帮他把小麦全部收割完毕。休息时,于明明了解到老人还有种植玉米的想法。过了几天,于明明又带着志愿服务队,拿着自己购买的玉米种,帮老人耕种了2亩玉米。

  “叔叔,谢谢您,我再也不用看着爷爷偷偷抹眼泪了,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做像您一样帮助别人的人!”麦提热依木的大孙子赛普拉感动地说。

  就这样,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于明明总会及时出现。走访时看见有孩子光着脚丫,衣服破旧,于明明便积极联系亲朋好友为村里的孩子献爱心,筹集3000余套衣服和鞋子、100个书包、100套文具。了解到如则麦麦提 · 巴克尔等十几户村民家中的自来水一直未入户时,于明明主动与洛浦县自来水公司协调,设计最省钱的自来水入户方案,帮村民接通自来水。

  时间久了,村民们都喜欢来找于明明唠家常,有什么事,也都愿意跟他讲。“都说群众工作不好做,我觉得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于明明感慨地说。

  就业扶贫 真心造福群众

  阔尕其艾日克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里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着实让于明明感到了压力,但他丝毫没有退缩。

  “要想早日脱贫致富,外出务工是一条快速有效的办法。”于明明认真细致地为贫困户制订“一户多策”“一人一策”的脱贫计划,教育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鼓励年轻人到疆内外企业就业。

  于明明还对部分妇女和老人无法外出的家庭,进行逐户走访,积极动员妇女到村级扶贫车间就近工作。同时,工作队在村里成立了幼儿托管中心,解决了55名就业妇女的后顾之忧。

  为了持续促进村民外出就业,在于明明的帮助下,工作队成立了就业帮扶小分队和村级劳务输出服务站,联系50余家和田地区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帮助124名村民外出务工,助推40户贫困户家庭摘掉贫困的“帽子”。

  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在田间地头尽显身手,群众工作就是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好事实事做起。于明明用“微行动”汇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正能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阔尕其艾日克村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