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迈开脱贫步 走稳致富路

——记自治区经信委、新疆师范大学、莎车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驻莎车县乌达力克乡博依拉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10月31日 17:05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莎车县乌达力克乡博依拉村有292户13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20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自治区经信委、新疆师范大学、莎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持“转移就业为主体,发展蔬菜特色种植和实施产业带动就业计划,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工作思路,为脱贫攻坚趟出一条新路子。

  转移就业 转出新天地

  博依拉村村民缺乏种植管理技术,大部分土地出现养分流失,短期内无法实现创收。第一书记刘宏建多次组织工作队和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以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最快最直接的增收方式。针对就业需求和现实情况,按一产就业、二产就业、三产就业进行分类登记指导,为贫困户“量体裁衣”、明确每户人员的就业方向。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工作队主动和莎车县工业园区沟通对接,接洽多个工厂确定贫困户就业岗位。

  贫困户阿布都拉·麦麦提家有5口人,靠家里的一亩二分地,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工作队帮他联系了一家木材加工厂上班,每月2500元的工资乐坏了阿布都拉。他感激地说:“感谢工作队的帮助,我要努力工作,多多挣钱,早点让家里人过上幸福的日子。”

  为确保贫困户能够安心在工厂上班,工作队队员定期与在企业上班的村民见面,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学好技术,早日脱贫。这让务工人员工作有决心,创收更有信心。工作队在周一升旗时对积极报名就业人员进行表彰,营造支持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以前,我认为外出务工挣不了多少钱,在工作队的宣讲引导下,鼓足勇气外出务工,现在我每月有2500元以上的收入,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脱贫,过上好日子。”贫困户阿依仙古·巴克充满信心地说。

  如今博依拉村已有92人在莎车县工业园区的板材厂、服装厂、化肥厂稳定就业,人均收入1500元至1800元左右。

  特色产业 带富一方人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村里有部分闲置的拱棚。当天,第一书记刘宏建会同工作队、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加快启用大棚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的方案,充分利用现有50座大棚,依托村合作社形成“市场化+产业技术服务+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对全村大拱棚实施土地整治,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

  工作队派出专人负责蔬菜合作社的管理,定期邀请农技中心技术员,指导不同阶段的种植技术服务。选定一名懂技术的贫困户担任农民技术员,每天指导全村的大棚种植。在蔬菜上市旺季到来前,工作队找大户、进超市、跑销路,采取农户自由销售和合作社集体打包方式销售蔬菜,50户种植户平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下半年工作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发展的大客户以订单合同固定下来,确保种植户有稳定收益。

  村民买买提依明·阿玉普高兴地说:“大棚帮助我实现脱贫的愿望,现在1个拱棚收入在250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明年我打算多承包几个拱棚,争取早一天过上好日子。”

  卫星工厂 实现稳脱贫

  博依拉村人均耕地少,村民增收渠道窄。面对这一难题,工作队充分发挥地缘和行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面向全乡开展缝纫技术培训,引进新疆爱诺馨服饰有限公司,建设16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吸纳本村和邻村260名贫困人员实现就近就业。在卫星工厂建设上,工作队将村民服务中心与卫星工厂捆绑使用,采取“一个总部中心,两个拓展点”产业聚集村落带动辐射到附近村,可以带动就业近400人,每户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

  贫困户布阿吉尔·吐尔逊有缝纫的基础,听说村里开办了卫星工厂,早早报名,成为一名产业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升任领班,每月的工资也上涨到2200元,不但正常上下班,还可以照顾家里,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第一书记刘宏建说:“我希望博依拉村的村民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工资卡。卫星工厂的成立,帮助贫困户实现了就业愿望,现在卫星工厂就业的45户贫困户,每月有1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收入。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村有信心摘掉贫困的‘帽子’”。

  如今,博依拉村的村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致富渠道越来越宽,手里的钞票也越挣越多。目前,全村85户贫困户已实现一户一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