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变迁

【我与改革开放·口述实录】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北庄子村村民李万新:在希望的田野里收获幸福

2018年11月05日 11:49   来源:新疆日报

  开栏语: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亮眼的数字、一件件的大事,更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是一段段镌刻时代印痕的故事。今日起,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变迁”之“我与改革开放·口述实录”系列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时代主题,触发时代共鸣,讲述改革开放中普通新疆人的精彩故事,形象地描绘改革开放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与难忘记忆,为40年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留下细腻可感、动人心弦的个体“微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李万新(前右二)和家人在院子里合影。怕土房子寒碜,选了一棵树做背景“遮羞”。

2015年,李万新花60多万元买了辆丰田越野车,这是他家第三辆私家车。 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我今年72岁,种了大半辈子地。闻着泥土的味道,看着绿油油的庄稼,我就心里踏实。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在希望的田野里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上世纪60年代,我来到当时的阜康县滋泥泉子公社林河大队(即现在的北庄子村)后,一直靠种地谋生。那时吃大锅饭,挣工分,也没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的日子有多难,就是感觉收入太少了。

  1978年12月23日,我从生产队的广播里听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也要出台新政策,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就盼着这个好政策早点在新疆落地。

  很快,阜康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到了32亩土地。分到地的那天,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对农民来说,有了地以后再也不愁吃不饱了,这点燃了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我鼓足了干劲。刚分到土地,我就领着家人把能收集到的粪便都运到地里,把高低不平的地整平。那一年,我们家的年收入为1400多元,是以前的三四倍。1987年,我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我拿出2.5万元买下一眼机井,并承包了400亩荒地,开始大展拳脚,年收入从三四万元提高到几十万元。到2012年,我种的地超过1800亩,成了全阜康有名的种植大户。

  来我这儿取经的人越来越多,我告诉他们:要种好地,一要相信科学,善于学习;二要舍得下本。我还记得,1985年时种子公司来村里推销玉米新种子,1公斤2元钱,全村只有我舍得买。有了好种子,再加上备足了底肥,当年我的玉米亩产超过1吨,在全县都算是“放了卫星”。

  我能先一步走上致富路,主要还是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中央还连续多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2006年还取消了农业税,买农机给补贴、用良种发补贴、种小麦有直补、搞滴灌有补贴……党和国家拿出那么多优惠政策、那么多的钱来扶持农业,让我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耕地多了,人手不够用了,我就开始添置农机,前前后后买了20多台,光是小车,家里就有3辆。机械多了,我牵头成立了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2013年又投资600万元开了玉米烘干厂。

  2015年,我和村里签了3100亩地20年的承包合同,3年间我已经在这3100亩土地上投入了800多万元。

  我坚信,有共产党的领导,今后的日子会更好,所以我要继续奋斗!进入新时代,中国要奋斗;开启新生活,每个人都要奋斗!

  (通讯员刚立强整理)

  人物档案

  李万新甘肃省民勤县人,1965年3月来新疆投奔亲戚,在今天的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北庄子村落户。改革开放40年来,李万新从承包32亩土地起家,逐渐走上了规模种植的路子,成为阜康市有名的种植大户。今年已经72岁的李万新依然在田野里劳作,耕种着3100亩土地,不断收获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