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7日 16:50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轮台县塔尔拉克乡塔尔拉克村有603户18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339人。轮台县财政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一户一策,一人一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劳动力培训转移、壮大庭院经济,帮助贫困户打开增收致富之门。
刺绣产业呈现蓬勃生机
工作队了解到,村里具有一定的刺绣产业基础,但一直没有形成刺绣产业化、规模化。为壮大刺绣产业,助力村民增收,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塔尔拉克村阿依古丽农民刺绣合作社正式成立,同时工作队指导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吸收27名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以前我在家里务农,一年也挣不到5000元,来到合作社务工后,不仅每月都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还能学到刺绣技术,日子越过越好。”去年,村民茹孜罕·克热木来到合作社长期务工,如今已成为合作社的技术骨干。
随着合作社生产逐渐走向规模化,工作队指导合作社注册了“迈尔瓦也提”商标,在县城开设专卖店,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和民族刺绣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村吸纳196名妇女加入合作社,社员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截至目前,合作社销售产品达61万元。
“以前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我们的绣品一直卖不上好价钱。工作队帮助我们成立合作社后,把社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入‘大市场’,带动了村里的刺绣传统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凯丽比努尔·伊卜拉伊木说。
转移就业促进稳步增收
工作队把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抓手,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
工作队采取“1+N”扶贫包联措施,由工作队员、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帮扶企业对贫困户定点帮扶。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分类分业分户学习,先后开展扶贫创业、就业技能等课堂25场次,让单一的劳动力输出逐步转变为专业技能输出。今年以来,全村劳动力转移142人,其中贫困户56人,人均月增收1800元。
贫困户艾买江·吾斯曼经短期培训后来到轮台县杏宝公司工作,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以前没啥技术挣不上钱,想都不敢想能去企业上班,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如今我也成了企业的工人,我要努力工作,尽快脱贫。”艾买江·吾斯曼说。
工作队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路经济”,建成塔尔拉克村便民农贸市场,带动村民购买、自销各种农副产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有钱赚。
贫困户海妮萨罕·伊斯马伊力因病致贫,工作队一边鼓励她树立生活信心,一边免费为她在便民农贸市场提供摊位实现就业。她从开始卖凉皮,到现在还卖羊杂、胡辣羊蹄等,除去成本每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她感激地说:“多亏了工作队的帮助和鼓励,我才有机会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挣钱,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庭院经济打开致富门路
小庭院连着大民生。工作队通过逐户走访调查,发现许多村民家中虽有闲置土地,却没有很好利用。工作队决定加强引导,动员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工作队和村“两委”动员村民进行庭院经济改造, 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的原则,将院子里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分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为解决个别村民对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不高、缺乏种植养殖技术等难题,工作队在村里建起“庭院经济示范园”,邀请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对示范园建设全程指导,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内生动力。
村民阿瓦罕·苏来伊曼家中缺少劳动力,工作队帮助她在自家院子里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和养殖综合区。“我在院子里种了一亩菜地,养了55只鸡,还在村里养殖合作社托管了15只羊,一年可以增收5000元。”阿瓦罕·苏来伊曼高兴地说。
为带动村民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工作队邀请农业、畜牧专家开展种植、养殖培训,分批次先后对500多名村民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为6户有条件的贫困户新建羊圈牛棚,为7户贫困户购买生产母牛、母羊,为3户贫困户购买三轮电动车。仅发展庭院经济一项,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一鼓作气,撸起袖子加油干,认真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共同走向全面小康。”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施建华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