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五观”正确认识新疆历史问题

2018年11月14日 10:4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师范大学校长 帕尔哈提 · 加拉力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新疆历史问题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新疆历史问题,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历史中国、理解当下中国,激发各族群众奋力开拓未来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牢固树立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正确认识新疆问题的前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建设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新疆,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就要始终站在中国的立场去看待新疆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疆各族人民历来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历来有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严峻形势下,新疆各族人民更应该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中原地区不同时期曾经存在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西域不同时期曾经存在的“国”,无论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还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元代察合台汗国,明代叶尔羌汗国,都不是独立的国家,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历史上的西域地方或割据政权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是中国的一部分。

  纵观历史,新疆地区虽多次出现割据,但最终都走向统一。近代以来,新疆各民族更是同全国各民族一道,为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下,新疆地区始终都在中央管辖之下,这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两面人”,配合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包装“双泛”错误思想。在历史问题上,否认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认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进行的管辖治理。历史发展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只有维护好国家利益,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指导,强化国家意识,胸怀爱国主义,牢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二、坚持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的基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他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坚持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这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整合之中,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新疆就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员。史书载明,先秦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就已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央王朝于公元前60年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将新疆正式纳入中央王朝政府的统辖范围。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但新疆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始终没有改变。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政事务。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清代,在伊犁设将军总领全新疆军政事务,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1912年新疆同全国一道推翻帝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上的新疆地区多次出现割据情况,但不论割据的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走向重新统一管辖。

  在新疆历史问题上,从上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起,民族分裂分子就以各种方式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其实质就是为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分裂出去制造历史混乱。对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新疆历史,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共同发展的地方;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疆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新疆的历史是中华大一统历史的组成部分。要坚持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全面分析、科学阐明新疆的历史,坚决抵制“三股势力”歪曲新疆历史,肃清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谬论和影响,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各民族凝结为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同样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保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处欧亚大陆通道的新疆,是古代东西各民族迁徙流动的必经之地。最早开发新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等,秦汉以后汉、鲜卑、高车、突厥、吐蕃、契丹、回鹘、蒙古等也迁入新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民族的大迁徙和大融合,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新疆各民族与中国其他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上文化相通、血脉相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近代以来,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反抗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纵观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这里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不仅包括现代新疆各民族,也包括在历史发展中已经消失的民族,而不是哪一个民族专有的家园。长期以来,“三股势力”数典忘祖,违背历史事实,歪曲捏造维吾尔族的来源和发展,荒唐地认为维吾尔族的祖先是突厥人,一厢情愿地幻想和土耳其人是“同根同源”“同宗兄弟”。这些观点说到底就是为“双泛”思想寻找理论依据,从根本上否定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家庭成员。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认识新疆历史,深刻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的家园,各民族间自然地形成不可分割的骨肉联系;深刻认识新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融合,与内地各民族一道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认识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维吾尔人不是突厥人的后裔,从而破除“双泛”思想谬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破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

  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集中体现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们要始终坚持从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发展动力。

  新疆历史上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汉代,内地的典章制度传入西域,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兹乐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也曾遇到严峻挑战,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一些人的无知,散布宗教极端思想,破坏民族文化发展,企图通过制造特殊的外在的明显标志来划分人群,制造不同群体间的隔阂,反对一切现代文明成果,排斥传承已久的民族风俗习惯、歪曲民族传统文化,等等。从文化归属上讲,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并分享的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在中华,是中华文化参天大树上繁茂的枝叶。新疆各民族文化深受中华文明沃土滋养,同时又以自身不断的发展创造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史实证明,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要生存、繁荣和发展,决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母体,必须在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中,实现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必须遵从历史,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意识,自觉把中华文化作为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促进宗教和谐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关于宗教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及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宗教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具有多重历史因素。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维吾尔族先民一直信仰多种宗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后来相继信仰过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改信伊斯兰教不是当时民众主动改信和转型,而是宗教战争和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结果。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任何宗教不得超越其他宗教享有特殊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什么人、属于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只要触犯法律法规,是什么性质的就按什么性质处理,决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宗教极端思想完全违背了宗教教义,是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新疆伊斯兰教要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必须要积极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弘扬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引导人们向善向好,提倡世俗化现代化生活方式。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统一、发展和稳定,关键在于它内在的经济联系、文化传统和民族交融的向心力、凝聚力。两千多年来新疆始终统一于中国的史实,是与各民族间的交融、各民族间日益剧增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密不可分的,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民族和文化的依据,是史之必然、理之必然、情之必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只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五观”来认识新疆历史问题,将理论变成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才能在群众中汇聚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