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 21:02 来源:天山网原创
彭季(右二)和村干部一起。
天山网讯(记者马少宾 通讯员马欣摄影报道)11月23日上午,伴随着“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村民服务中心,阿娜尔古丽·喀迪尔在忙着加工服装。
“我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学会了缝纫技术,马上就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了,到时每个月就会有稳定的收入。”阿娜尔古丽说,她一个人就业就能带动一家人脱贫。
12月初,在克什拉克村附近一个新建的卫星工厂即将正式投产,包括阿娜尔古丽在内,克什拉克村将有27名村民在这里实现稳定就业。
对克什拉克村这个362户村民中就有112户贫困户的深度贫困村来说,转移就业无疑是带动村民增收脱贫,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经信委驻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第一书记彭季的带领下,克什拉克村通过发展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养鸡和蔬菜大棚四大产业,以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等系列“就业扶贫套餐”推进“一户一就业”,趟出了一条就业脱贫致富的道路。
卫星工厂让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
彭季(右一)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入户走访。
阿娜尔古丽是克什拉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月,她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缝纫技能培训,已成为即将投产的卫星工厂的熟练工。
“培训的时候每个月有补助,现在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最重要的是,还能照顾孩子和家。”阿娜尔古丽说,等真正进入卫星工厂上班,工资能达到2000多元。
今年,彭季引进莎车宜台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在克什拉克村附近建设15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辐射带动包括该村在内的8个深度贫困村像阿娜尔古丽一样的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卫星工厂还配套建设了食堂、托儿所等设施,解决了企业和村民的后顾之忧。
“我们作为服装加工企业,采取中心工厂+卫星工厂+劳动转化的模式,利用村民服务中心开展培训,完善卫星工厂配套设施,形成多村联建卫星工厂总部、辐射带动周边村民服务中心的发展模式。”莎车宜台服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秦振义说,多村联建卫星工厂,扩大了卫星工厂的辐射范围,降低了建设成本。
此外,彭季还为克什拉克村引进木材加工卫星工厂,为村里72位村民找到了就业岗位。
萨丁·阿布都卡迪尔因为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家里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务工,进入扶贫车间4个月,他就赚了1万多元钱。
“我们家离厂子近得很,一天干八个小时,中午管饭,很方便,一个星期休息一天,每个月2700元工资。”萨丁·阿布都卡迪尔感激地说。
今年春季,针对起初部分村民就业意愿不强的问题,彭季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加大宣传引导,利用周一升国旗、夜校培训等机会宣讲“一户一就业”的好处和优惠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信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就业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项目,才有工作岗位,就地就近就业才能持续。”彭季说,产业扶贫的关键是选准特色优势项目,驻村工作队把卫星工厂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积极引进卫星工厂,以项目带就业,以就业助脱贫,以脱贫聚人心。
彭季在克什拉克村的田间地头。
联合17位第一书记养鸡带动脱贫
尽管眼下是农闲时节,但克什拉克村的贫困户艾麦尔·伊德热斯每天却很忙。家里养了400多只土鸡,收获庄稼后,他全部的心思都扑在养鸡上。
“政府鼓励我们利用庭院养殖土鸡,这是我养的第一批鸡苗,明年1月就能卖了。”艾麦尔说,每只90元,去掉成本,利用冬闲养鸡能收入1.2万元。
带动村民养鸡增收,这是彭季今年和自治区经信委其余17位派驻莎车县的第一书记一起推动的扶贫项目。
今年3月,彭季和17位第一书记筹集资金,联合发展养鸡产业。他们各自在所驻的村里选择3至5名贫困户,进行合作社集中育雏、村民分散养鸡、合作社统一收购试点。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先签售鸡合同,再组织养鸡。”彭季说,今年9月首批6000只土鸡全部按合同销售给上海等地的重点客户,今年7月签订的10万只土鸡销售合同预计明年1月完成销售。
彭季等人还成立了众扶合作社,吸收73户村民成为社员,合作社专门设立养鸡项目部,聘请莎车县当地两名有丰富养鸡经验的养殖户负责养殖技术,18位第一书记负责市场销售和对外协调工作,目前已吸收50多名贫困户在养鸡场就业。
“养鸡项目部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对养鸡户进行圈舍建设、防疫、管理等全程服务。”彭季说,养鸡项目为包括克什拉克村在内的18个深度贫困村每村增加5万元集体收入。
彭季乐观地预计,明年18个深度贫困村参与养鸡的村民及合作社成员能达500人以上。
引进企业种植大棚蔬菜实现双赢
克什拉克村原有67座大棚,以前由村民自己管理,由于欠缺管理技术,部分大棚的收入低,一些效益差的种植户逐渐放弃种植,先后有24座大棚荒废了。
今年年初,彭季与上海援疆莎车指挥部联系,引进上海普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24个大棚承包给企业统一管理,种植番茄、辣椒、茄子等大棚蔬菜,形成“市场化+大棚+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先后有67名村民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村民在这里上班不仅能领工资,而且把大棚流转出去还能拿到8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租金。
“以前我们全家5口人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我自己每个月就有1800元的工资,加上大棚流转,一年能有2.3万元的收入,公司还给我们买了保险,比起以前好太多了。”村民布麦热姆·阿卜杜赛麦提满足地说,最主要的是,在这里他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企业的加入使得大棚种植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农户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彭季说,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发展大棚种植,相较于村民自己种大棚有销路有保障、产量增加和农产品安全性得到提高等3个优势。
“克什拉克村劳动力较多,我们挨家挨户宣传‘一户一就业’的好处和优惠政策,给村民算经济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想办法让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彭季说,通过就业使村民增收是比较直接的现实手段,并且有持续性。
彭季说,今年克什拉克村把实现一户一就业作为脱贫攻坚主要途径和抓手,坚持把转移就业、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好转移就业工作,目前已实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就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