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

【一线看巨变·乡镇篇】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当老板 东沟乡一位农民的身份之变

2018年12月03日 10:5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春华报道)12月2日9时10分,从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出发的K9742次旅游专列缓缓驶离车站,向目的地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进发。

  110公里以外的达坂城区东沟乡苇子村尔里农家乐,老板马文林正在清洗一只自己养的土鸡,热气腾腾的炉灶上,跳跃着的火苗映红了脸庞。

  “以往开车去市区要走一个多小时,如果遇到大风天气不仅危险而且还耽误时间,现在只要59分钟火车就能把人送到,以前想也不敢想!”见到记者,马文林欣喜地说,“11月25日专列开通那天,我也试着坐了坐,又舒适又快。”

  冒着热气的大盘鸡已经端上桌子,出资100多万元建成的三层楼开始承接婚宴。马文林说,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阿克苏河蜿蜒流淌,哗啦啦的流水声将时光回溯。

  1982年,乘着改革的春风,马文林家分到了9亩地,从此结束了吃粮定量的日子,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今年80多岁的老母亲王玉花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景象:“包产到户后大家伙儿的干劲一下就足了,起五更睡半夜都在地里忙活着。”

  马文林一家4口,也在这9亩地里辛勤地耕耘着,通过几年的努力,家里每年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当时,整个东沟乡2059户都靠种植洋葱、胡萝卜、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生。

  可是对于马文林来说,外面的世界更有吸引力。“当时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不多,我一边在餐厅里洗碗,一边学习厨艺,几年时间也学到了不少。”

  2001年,马文林回到农村,承包了乡政府的机关食堂。一年后,他又干起了跑车的活儿,靠拉砖、运土挣钱。

  农民、厨师、司机……正当马文林不断变换身份时,2010年,苇子村陆续出现了好几家农家乐。尽管当时来东沟乡旅游的人并不多,但节假日时农家乐的生意还是很好。

  2012年,东沟乡河谷次生林徒步道景区项目工程启动,作为乡政府所在地的苇子村就在徒步道景区边上,这让爱折腾的马文林又有了想法。依靠着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他把家里的地承包出去,还推倒了家里的土坯房,借助政府无息贷款的好政策贷款6万元,盖起了18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尔里农家乐开门迎客,马文林当起了老板。

  达坂城区委和区政府也依托河谷次生林徒步道景区项目工程的建设大力支持村民发展农家乐,并根据农家乐的接待规模给予补助。

  “除了相应的免息、贴息贷款补助政策,我们每年都会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对获评三星、四星的农家乐给予补助。创成之后,最低补助5000元,最高的可达5万元。”东沟乡党委副书记刘东亮说。

  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同时,东沟乡积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蔬菜、饲草料及百合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走上了以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特色发展型乡镇之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去年已达1.8万多元。

  同时,东沟乡不断增加投入大力改造村容村貌,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主干道上安装了路灯,街道变美了变亮了,马文林记忆中高矮不一的土坯房、野草疯长的路面都已经成为过去。

  刘东亮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河谷次生林徒步道景区内徒步道、自行车道、景观小品、水体、观赏休息区及配套的停车场、综合服务区等设施均已初具规模,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201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0277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品牌建设及电商平台建设方面着力做好‘品味达坂城——乡村旅游创客中心’的建设,整合辖区内各农牧业合作社、特色农家乐与乡村旅游民宿等资源,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东沟乡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的线上推广、宣传、销售以及线下的销售,引导农牧民通过多种渠道增收致富。”刘东亮说。

  如今,尔里农家乐每年能为马文林赚来20多万元。今年,马文林出资1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三层楼,扩大了农家乐的规模,还有了发展民宿的计划。

  “这几年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苇子村越来越美,村民们的口袋也越来越鼓。现在乌鲁木齐至达坂城还开通了旅游专列,交通的极大便利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也要借着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马文林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