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

2018年12月05日 11:41   来源:巴音郭楞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薛云少 通讯员贾洪明报道)“啥叫变化?40年前,父母、我和妻子、孩子,一家好几口人就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后来实在挤得不行,我和妻子就轮流带着孩子们在外间的厨房里打地铺,那真的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现如今,安居富民房又宽敞、又安全,冬天还有暖气,我感觉比住在城里都舒服。”12月2日,和硕县乌什塔拉乡沙梁湾村80岁的“四老”人员单占会说。

  改革开放40年,和硕县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从村容村貌到耕作方式,从村民生活到村民素质,农村随着时代的变迁旧貌换新颜。而这些变化,村民最有发言权。

  村容村貌换新颜

  冬日的沙梁湾村,少了几分忙碌,多了几分悠闲。

  走进村里,柏油马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道路两旁是洁白的路灯杆。家家户户的房前房后井井有条、垃圾杂物“销声匿迹”,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新时代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改革开放40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单占会说。

  村民吐尼牙孜 · 夏迪和单占会是老邻居了。他说:“以前,我和老单家住的都是土坯房,在两家房子中间堆一道土,就算院墙了。那时,村中只有几条小路,主路也只是一条三四米宽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雪天,泥泞不堪。”

  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发现村子一天一个变化。村里的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多,从土路变成了沙土路,又从沙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村民的房子变了,从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而且很多村民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自己不掏钱或者掏一部分钱就能住上安居富民房。村里环境开始大变样,在“美丽乡村”项目的推进下,路面越来越干净,街道越来越整洁,村民活动室、文化室、图书室一应俱全。

  在榆树园村,说起村子里的变化,村民阿迪力 · 白克日说“:近几年,村容村貌变化最快。现在村里主路两边有了绿化带,配合上文化墙,既漂亮又有格调;村里有了环卫工人,每天都会清扫街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箱,村民们都把垃圾倒到垃圾箱里,村子变得十分干净。”

  如今,在和硕县的各个乡村,无论春夏秋冬,走在乡间道路上,处处都是一幅独特、迷人的风景。村子美,环境好,不一样的乡村风情,让老百姓不但生活地舒心,出门在外还多了一份自信。

  人人尽享改革红利

  环境好了,生活美了,可口袋里没钱也不行。

  榆树园村村民艾尔肯说:“以前,由于缺水,能保证土地灌溉都不错了,家家户户的庭院也因此成了杂物院。老百姓只能靠这些土地过活,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生活条件一直提不上来。”

  近年来,和硕县大力开展“四同”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家大院,开展庭院美化工作。按照“住宅区、养殖区、种植区、杂物区”四区分离的原则,因户施策,引导群众在庭院里做文章,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搞特色农业种植、特色禽畜养殖,发展乡村游、农家乐,全县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庭院变形计”。

  苏哈特村村民李来元说:“一个小小的庭院,收入比十亩地都高。”

  李来元家的庭院有1亩多,进行庭院美化工作后,在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年初,在庭院的种植区搞起了小拱棚,分季节种植韭菜、土豆、豆角等蔬菜,年底经济收入达13000元。今年,他把庭院里的养殖区也充分利用起来,养殖了鸡、鹅、鸽子等家禽,经济收入又增加了一倍。

  在阿尔文德尔文村村民巴力杰家,0.4亩地的庭院里建起了2个蒙古包,自家的牛、羊肉制成风干肉,院子里种着各类蔬菜,还养着鸡、鸭、鸽子等,顾客来了想吃什么自己动手,走时后备箱里还塞满了各类“土货”,每年实现收入2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和硕县各乡镇开办的庭院农家乐已达30家。

  现如今,走进和硕,各个村庄不仅有“颜”,而且更有“值”,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各族群众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村民朝着小康生活大踏步地前进。

[责任编辑:何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