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做好土地文章 甩掉贫困帽子

——记布尔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阔斯特克镇阔克达拉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12月11日 17:48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村里现在发展规模化经济作物种植,地好种了,也好租了。”今年,布尔津县阔斯特克镇阔克达拉村村民吴华将自家的土地承包了出去,有近万元的收入。

  布尔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通过土地确权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增强了村委会自身“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快速增收,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打造致富“引擎” 土地“抱团”促增收

  阔克达拉村有216户524人,耕地面积6320亩,耕地不集中,分散经营的模式是制约种植户增收的瓶颈。

  为改变这一状况,工作队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将每户多块分散土地集中整合,将分散经营的耕地集中起来,使零散的、撂荒的耕地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使本村可耕种土地从原有的6320亩,增至近9000亩。

  工作队发挥派出单位的优势,对土地适宜种植何种作物进行摸底,形成调研报告,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对村民进行讲解,土地整合中把集体地以招标形式承包给村民,使集体地价格升高、增值,每户承包30至50亩,以每亩100至180元不等的价格租给村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以前的27.6万元增长至45万元。

  村民张二红说:“以前我们种地都是各顾各的,有时候因为浇水的事情还能和邻居争吵半天,工作队来了之后,帮我们整合土地,带我们增收,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调整产业“老”结构 增添致富“新”动力

  打瓜、油葵、食葵、玉米是阔克达拉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由于规模小、分散种植,农作物品种、管理标准不利于统一,品质和产量自然难以保证,大马力机车主不愿意为小地种植户作业,村民们遇到找车难题,延误了最佳农时,因而出现了作业标准不达标、种植效益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户的增产增收。

  在土地确权整合之后,村民手中的土地多了也更集中了。为了能够达到规模化的效应,工作队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引导村民对承包土地采取出租、抵押等方式,实行依法、有偿流转,让土地向种田大户、致富能人、民营企业集中,连片承包土地。以打瓜、食用葵、油葵、葫芦等经济作物为主,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管理种植,秋收时统一出售。

  在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村委会与邻村按照统一规划原则,两村合建一个大型仓库和一个大型晾晒场,主要用于储存打瓜、油葵以及农作物的晾晒。为保证水土的稳定性,两村还共同商议在周边种植了防护林带,促进当地农业向产业化快速发展。

  发挥庭院“小”土地 蔬菜经济“富”农户

  红通通的西红杮、顶尖带刺的黄瓜、纤细嫩绿的豆角……走进阔克达拉村村民马光红的家,院门两边生机盎然的蔬菜园子让整个小院充满了生机,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放眼看去,有蔬菜、有鲜花、有果树,家禽也都被圈养起来,小小的农家院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自从我家搞起庭院种植后,这个小小的院子就发生了大变化,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也给家里带来了经济收入,真是好啊。”马光红笑着给人们介绍起自家的情况。

  今年,工作队通过土地整合,帮助全村56%的村民把耕地流转承包出去,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工作队又发挥起村民家庭“小”块土地的作用,带领全村村民发展起庭院经济。“今年,我家种了半亩的土豆,秋天拉到市场上卖,能增加2000元的收入。”这个不起眼的小园子里种出了村民王岚未来生活的新希望。

  为提高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工作队还经常邀请技术能人、农业专家在农牧民夜校讲种植技术,鼓励引导养殖家禽的农户,一方面免费投放蛋雏,一方面联系企业、酒店收购。对蔬菜种植户,与镇学校食堂、县农贸市场达成协议实行订单合同,解决了蔬菜种植户销售难题,形成了“农户+庭院经济+企业”的“三位一体”微循环互动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通过引、帮、带和统一管理,帮助全村180人转移就业,200余亩庭院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500余万元。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