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精准做文章 脱贫谋实招

——记自治区科技厅驻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沿河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12月11日 17:48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沿河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核桃、养殖畜禽为主,经济增收缓慢。自治区科技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驻村后,发挥部门优势,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入手,找出了一条适宜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

  志智双扶 提振脱贫信心

  沿河村耕地少,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缺技能、“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队在入户走访的基础上,确定志智双扶的思路,提振村民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工作队通过周一升国旗宣讲、扶贫政策解答会、致富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意识。

  驻村以来,工作队先后举办政策宣讲、入户宣教、表彰奖励、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60余场次,受教育村民达2900余人次。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村民们纷纷主动找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询问自家该如何脱贫、怎样才能增收致富,让帮着拿主意、出点子,脱贫愿望强烈。

  “只有让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才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变‘推着村民走’为‘村民跟着跑’,只有村民自己想致富,我们才能使上劲,才知道往哪儿使劲。”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志明说。

  科技扶持 带动产业发展

  “以前大家养鸽子都是零散养殖,品种不好,收入不高。现在工作队帮助我们抱团养殖,提供种鸽和技术,还帮着销售。”贫困户居玛尼亚孜·如孜瓦克高兴地说。

  工作队了解到村民都在饲养鸽子,有一定养殖经验,但属于家庭式、小作坊式养殖,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决定帮助村民规模化养殖鸽子,培育和打造肉鸽种鸽养殖基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村民增收。

  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经过多方联系协调,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惠达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村委会签订帮扶合作协议,改造升级2000平方米肉鸽种鸽养殖示范基地,由研究所提供技术,公司负责经营,村合作社日常管理,贫困户参与养殖,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研究所”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目前,工作队购置自动化养殖设备,引进3264对种鸽,吸纳50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占股30%,贫困户占股70%,户均可分红1000多元。同时,10户贫困户将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年底按出资比例有10%分红。

  “我把5万元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有5000元分红,工作队还介绍我到合作社工作,既学到了养殖技术,每月还有2500元的工资。我会珍惜这份工作,好好干,谢谢工作队的帮助。”居玛尼亚孜感激地说。

  为实现肉鸽种鸽规模化、标准化和精细化饲养管理,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合作社建立种鸽档案,实行“精准繁育”,提高养殖水平和配套技术研发利用价值,为墨玉县乃至和田地区提供优良种鸽,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技能培训 拓宽就业渠道

  “努尔麦麦提,村里开办了技能培训班,你怎么不来参加呀?你不是想开一个电动车修理店么?”在一次升国旗仪式结束后,王志明问贫困户努尔麦麦提·吾卜力卡斯木。“王书记,我也很想去参加,可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怕学不会,让别人笑话。”努尔麦麦提不好意思地说。

  王志明立即和村党支部书记、扶贫专干与努尔麦麦提一起坐下来,耐心细致地谈了1个多小时,讲政策、理思路,讲大家都在学技术、争脱贫……努尔麦麦提频频点头,每天按时到培训班听课。

  “在工作队的鼓励引导下,我学会了电动车修理技术,现在开了一家修理店,每天收入200元左右,全家人都很高兴。”努尔麦麦提感激地说道。

  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村民就业意愿,邀请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到村授课,有180余名村民掌握了1至2门简单实用技能。

  通过授课,沿河村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296人,18人自主创业开办了修理店、服装厂、理发店……带动46人就业。

  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大家依靠双手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