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李毓集:根植沃土踏歌行

2018年12月13日 10:55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通讯员刚立强报道)12月4日,在阜康市,李毓集原创作品音乐会吸引了200多名发烧友参加。音乐会分为“岁月的风铃”“山水的礼赞”“时代的颂歌”三个乐章,浓缩了李毓集50多年音乐创作的精华。《阜康,美丽的家乡》《让祖国年轻美丽》《雪莲花》……一首首沾着泥土气息的原创歌曲以其质朴无华的旋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阜康市滋泥泉子镇是李毓集的出生地,更是他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地处交通要道,不但民间艺人较为集中,也是外地文艺团体和艺人常来采风的地方,他们为当地留下了许多经久传唱的民歌。从小,来自民间的“花儿”、流行于庄户人家的小调,就深深地印在了李毓集的脑海中,成为他走上专业音乐创作道路的“根”。

  1963年秋天,李毓集进入昌吉师范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965年冬天,还是学生的李毓集以新疆曲子作为基调,和同学合作谱写并演出了《歌唱焦裕禄》,在学校广受好评,还登上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艺汇演的舞台。

  1966年,毕业后的李毓集被分配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工作。他就像不知疲倦的蜜蜂,不停地采撷音乐的花粉。只要听说有人会唱民歌,不管跑多远,他都要挤出时间登门拜访,搜集、整理民歌。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风格,李毓集学会了哈萨克族文字和语言,一头扎进牧区,收集整理出了大量的哈萨克族民歌。

  大石头乡是木垒最偏远的牧业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1974年夏天,李毓集骑着马、带着小提琴到各放牧点寻找哈萨克族歌手,听他们唱歌并记谱。每记下一首,李毓集就用小提琴拉给牧民听,牧民评价:“就是这个味儿,你就像录音机一样,听一遍就能原样放出来。”

  就这样,多年来李毓集搜集民歌300多首,其中47首被选入《中国民歌集成新疆卷》,很多民歌成为他日常创作的基本素材。1991年,由李毓集编辑的《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木垒分卷》,在第二届中国北方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中荣获一等奖。2003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正式出版。在这本书的新疆卷内,李毓集独自承担了汉、回、满3个民族曲艺音乐集成编纂的大部分工作,完成了30多万字的文字和记谱,获得编纂成果个人二等奖。

  50多年的音乐创作之路,李毓集坚持写身边事,唱身边人,为时代传音,为祖国放歌。从上世纪70年代《东风送来春天的温暖》《歌唱努尔古丽》等歌颂火热劳动场面的歌舞剧,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民主选举就是好》《责任制好处唱不完》等赞美改革政策的歌曲,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阜康,美丽的家乡》《天山天池组歌》等作品,都凝聚着民间音乐风格的灵魂和民间音乐素材的内涵。

  2001年,退休后的李毓集依然坚持音乐创作。《歌唱咱们的新农村》《水磨河畔的家园》……一首首音乐作品从他的胸中澎湃而出,走向全国。

  2007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奥运之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粹”中,李毓集作曲的歌曲《让祖国年轻美丽》荣获“十大金曲·金奖”。

  在50多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李毓集先后创作、整理了1000多件作品,有50多件在全疆、全国获奖。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