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鲁天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19年01月07日 09:45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东莱报道)1月6日,白雾弥漫在新疆林业科学院,在院子的一角,记者看到了造林治沙研究所的牌子。如果没什么特别的事,鲁天平一般都待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堆叠着层层有关林业的论文页面。

  鲁天平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年外出工作时间超过200天。每年从融雪渐消的初春开始,鲁天平就会带着技术资料走遍天山南北的实验区,一去就是几个月,直到秋叶泛黄才返回。

  36年,1.3万多个日日夜夜,鲁天平用双脚在大地上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也将论文写在了广袤大地上。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治区林业攻关研究和推广项目10余项,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胡杨林更新复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造林地盐碱土改良”等研究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科研路上不问出身,鲁天平初学农学、转而以专科毕业于新疆大学生物学专业,通过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以沾满泥土的双腿,在应用性研究领域登堂入室,成为新疆举足轻重的林业专家,为新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风口如今早已“威名不再”。这片昔日让人闻之色变的狂风地带,如今已被近30万亩林木簇拥着,风害几乎可忽略不计。从老风口生态林建设二期工程开始,鲁天平就和他的树木一起“长”在了这片土地上。

  “白天黑夜地观测数据,观察发展情况。科学研究的突破有时候就是一张纸,科学家就要在眼花缭乱的万象中感知特殊的那点不同,然后以此为线索,取得突破。”鲁天平说,“成果出来后往往别人觉得很简单,但你不去从实践中提炼总结,这个‘简单’的经验或模式就会继续隐藏很久。”

  老风口造林中广泛运用的“深沟节水造林”技术正是这样诞生的。“那时偶然发现路边推土机取土推成的沟里,人们随手种下的树长得特别好,比专人管护的还好。”鲁天平说,“我就开始观察它们,最后深沟节水造林技术为工程建设节省了大量水资源,并极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从此这个技术在新疆类似地区造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在林业科研和推广工作中贡献突出,2002年鲁天平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那个年代,很多基层的同志在学历上都弱一些,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让我们这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同志也获得了职称晋升。我心存感激。”鲁天平说,“我就想着能让荒漠变绿,为此就要学习,不断学习。持久的学习能力和追求知识的信念,才是科研路上最珍贵的东西!”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