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金曼:一棵扎根边疆顽强生长的“白杨”

2019年01月14日 12:44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一枝一叶总关情。”北京市第九批第二期的援疆教师,他们告别亲人,怀揣“勇于担当、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援疆信念,来到祖国西部边陲——新疆和田,开始一段不平凡的援教之旅。

  “首善、实干、团结、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享受着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让边疆的孩子与内地的孩子一样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真正落实了北京援疆精神。

  从首都北京到大漠戈壁,北京援疆教师舍弃繁华、远离亲友、不畏艰苦,默默地付出自己辛勤汗水。他们是前方的“战士”,在昆仑山下、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为了和田教育事业的发展,谱写一支昂扬新时代的“边塞曲”,成为助推新疆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耿金曼在2018年北京市第九批援疆教师主题演讲活动中为观众讲述自己的援疆故事。许珠珠摄

  大家好,我是耿金曼,我来自北京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目前是新疆和田地区224团工作队一名援疆语文老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中的白杨》。

  记得三年前,我教五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为《白杨》的课文深深地感动了我,文章借白杨歌颂了无私奉献、屯垦戍边、扎根新疆的建设者们。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像颗种子一样落在了我的心田,从此我心中的白杨树开始慢慢萌芽,这便是我来到新疆、来到这的原因。

  今年4月,我向校长提交了援疆申请。经过校长多次找我确认,我终于如愿的成为了今年援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假期里最后与校长通话,校长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要物给物,要钱给钱……只要你在那边安好,咱学校什么都支持。”旁人看来,这两句话在我的援疆情怀面前可能略显功利,但对我来说,正是这两句话,让我明白了此次援疆,我不只是我,而是整个学校。

  终于还是到了离开北京的那一天,父母帮我把行李抬到车上,我赶紧钻进车里,边摇上车窗边丢下一句:“进去吧,我走了。”便一脚油门开出巷口,连从反光镜看一眼还站在家门口的老人也不敢,此刻的我,有点儿后悔了。父母都已年过六十,但当我跟他们说我想援疆时,妈妈只说了一句“想去就去吧”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援友杨久红老师也像我一样拥有一双开明的父母。可她的父母如今已年过七旬,虽然我不清楚她离开北京时是如何的情形,但我却知道,从八月到现在,每到周末,她总是在网上买一大堆吃食,快递到父母家,可能只有这样,她心里才能好过一点儿。

  所以,每当有人歌颂援疆老师奉献青春的时候,我不禁会想我们在奉献青春的同时,又何偿不是在奉献父母们的风烛残年。

  2018年8月28日,我第一次看到了和田的样子,和书本上描写的一样,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就连些许的树的绿叶子上也蒙了一层细沙,灰灰的。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北京简直是两个世界。

  之前,为了不引起原单位家长的不满,所以,来援疆的消息一直封闭着。此时,也是告诉家长们的时候了,那天我发了个朋友圈,配文:我来和田支教了。让我惊喜的是,家长们的站位都很高,有祝福,有敬仰,最多的就是支持,还有家长也想追随我的脚步来看看这里的孩子们,这也体现了北京人民对新疆人民的友好与关怀。

  此时,我心中萌芽的种子,已在学校、家人、朋友等多方面的浇灌下渐渐长成幼苗。

  其实我是一个对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的人,刚到224团中学工作时,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因为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但在此期间,同行的李校长,崔团长,总是找我谈心,为我开解烦扰,援友的奉献精神也无不提醒着我一定要坚强。九月中旬,援疆教师韩雪宁的女儿因高烧吃不下饭,三天了,这个大男人在异地他乡为家人流下了担忧的眼泪,但他依然坚守岗位,毫不动摇。

  如今,在224团中学任教已经四月有余了,九月十月的迎国检工作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那几周,全校老师齐上阵,纷纷拿起扫把、抹布、画笔等工具展开了校园美化活动。十一月“金秋艺术节赛课”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边疆本地老师的谦虚与好学,踏实与上进,他们的工作态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我是幸福的,我也特别荣幸能将我几年来在工作所学奉献于此。

  此时,那棵小小的树苗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

  两年漫漫援疆路,希望我心中那棵小小的树苗能经得起边疆考验,不惧昆仑的雪水,不畏塔克拉玛干的风沙,生长得依旧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