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律所:互联网与法律的结合

2019年01月23日 12:07   来源:人民日报

  在线选律师,在线与律师视频会面……随着全国首家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正式启用,“互联网+”的触角已经伸到了法律领域。

  2018年9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19年底前要实现的目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基本融合,全部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可通过网络平台办理,汇聚形成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新年已至,目标实现得如何?

  新技术激发新需求

  公共法律服务,是为了使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政府部门为其提供最基础的法律服务以及法律产品的行为。事实上,宪法中规定了中国公民享有生存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公民可以运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维护自身权益。

  网络技术发展激发公共法律服务新需求。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手机也成为了人们出门唯一的“行李”。一些不能在手机上找到入口的服务,人们会因其不便从而产生抱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亦是如此。遇到法律问题,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上门找律师,而是求助于网络。

  面对如此的发展趋势,公共法律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势在必行。

  司法部部长张军指出,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有利于彻底改变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业务不协同、地域不均衡、发展不充分、供给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建起法律法规知识库、案例库和提供网上咨询服务,有力推动全社会更加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此外,互联网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有机融合,在更好地便民利民的同时,也有利于检验、倒逼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无人律所远程服务

  全国首家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于2018年在江苏省太仓市正式向老百姓敞开大门。该中心通过智慧小司机器人、自主服务一体机、无人律所岗亭等先进设备,实现了“无人律所,远程服务”的畅想。

  以前,老百姓一旦遇到法律问题,总是很头疼。找律师,不知道哪家律所的哪位律师好;办公证,需要跑上三五趟,花上一礼拜的时间才能办完。如今,这些事都能在一天内解决。

  居民只需要携带二代身份证,在自助机上通过验证注册后,点击想要咨询的法律问题领域,平均6秒内就可以享受远程视频法律咨询服务,在全国8800位律师中选择适合的一位进行在线沟通。还可以帮助市民精确计算诉讼费、工伤赔偿、交通事故赔偿等费用,为用户提供起诉状、离婚协议、各类合同书等常见文书模板的查看与下载服务。

  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还设置了4大远程服务平台。“云”公证室,通过电脑视频为居民提供远程公证服务,无需亲自跑腿便可享受相应服务;“云”调解室,通过视频接受调解专家的远程指导,甚至当事人可直接视频接受专家调解;12348话务热线,为居民提供及时专业的法律问题咨询服务;“云”会见室,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通过视频会见辩护律师,服刑人员直系亲属也可在远程会见室跟服刑人员进行视频会见。

  省时省力私人定制

  除了无人律所,广州中山市公证处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也值得借鉴。2017年8月,“中山公证”微信平台上线,市民通过关注该公众号就能预约申请25项公证服务。上传相应文件,后台审核通过后,市民只需要跑一次到现场缴费就可以领取公证书。不久,中山市公证处又在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上开通了公证服务项目,实现了微信城市服务功能公证申请与公证办证系统的无缝对接。市民无需下载App(应用程序),也无需关注公众号,通过微信城市服务的入口即可享受公证业务的移动受理、预约、查询和办理等全方位服务。

  中山市司法局公律司鉴科科长谭彦清介绍,除了在线公证申请,2018年6月,中山市公证处还引入了“公证云”平台。该平台具有电子数据公证保管功能,市民可随时随地用手机录音、拍照、网页截取等并上传到平台,系统会自动、实时将数据加密存储于公证机构服务器中,为当事人在解决各种纠纷时提供及时、有效的证据保存服务。

  互联网与公共法律领域的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大,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执业律师仅36.5万名,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由于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对互联网熟悉程度不高,公共法律服务难以深入。

  公共法律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以法惠民。张军表示,司法部门要更新理念,明确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服务而不是意在管理,切实运用好新技术,使任何人遇到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获得私人定制、时刻在线、精准普惠的法律服务。(徐佩玉)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