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李宗杰:大漠捞“针”寻油者

2019年01月30日 11:02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马伊宁报道)1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李宗杰荣获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第三届“杰出工程师奖”。“杰出工程师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我国目前涵盖领域最广、最具权威性的工程技术人员奖项。

  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李宗杰的推荐人,评价他在推动深层碳酸盐岩、碎屑岩油气勘探地震关键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深层油气勘探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今年50岁的李宗杰,是西北油田油气勘探首席专家。他所从事的地震勘探工作,就像是给地球做CT扫描,然后通过剖面图像、切片图像和立体图像,描绘地球深部油气储集体的形状,设计打开“油气宝藏”的金钥匙。

  1997年,塔河油田发现后,由于对油藏认识一时还不明确,部署井位举步维艰。李宗杰带领团队利用振幅变化率提取地震资料属性,使地震剖面中的“串珠”在平面上清晰成像,像“羊肉串”一样分布排列,展现了塔河油田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发育规律。后来的勘探证实,这些“羊肉串”是油气最富集的地方。从此,部署井位寻找这些“羊肉串”成为常态,为塔河油田油气当量突破1亿吨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西北油田进军深层碎屑岩油藏时,首先碰到的就是古河道砂油气藏“深、薄、窄”三大难题。寻找这些油气藏像大海捞针,难度极大。李宗杰带领团队攻关,形成“四定”油藏识别与描述技术,将地下4000多米的古河道清晰地刻画出来。经过实践证实,刻画的5条河道砂体里充满了油气资源。截至目前,共部署油井55口,累计产油55.4万吨,产生经济效益20.6亿元。

  2006年9月,西北油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了顺北油气田,要隔着8000多米寻找足球场大小含有油气资源的溶洞,无异于悬丝诊脉。

  由于沙漠地表会吸收能量,地震波捕捉起来异常困难。通过反复研究、推导、演算,不断进行组合、拆散、再组合,终于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李宗杰带领团队搭建起沙漠区弱信号恢复函数,神奇地找回了失去的地震波能量。他针对性提出了“三层一带”精细速度建模思路,将高精度三维技术从传统的时间域拓展到深度域,使相隔8000多米的地下油藏清晰地展现出来,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李宗杰十分注重科研团队的传帮带,他说:“基础科研工作很枯燥,需要沉得住气,俯得下身,搞科研不重基础便是‘空中楼阁’。我们将牢记石化人‘我为祖国献石油,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和使命,用奋斗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