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漫笔】知来处 方能明去处

2019年01月30日 11:29   来源:新疆日报

  走进博物馆和文物对话,会让我们深入了解新疆,更加珍爱自己脚下的土地,珍视民族团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不久前,三件(组)新疆出土的珍贵文物亮相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它们分别是:绢衣彩绘木俑、伏羲女娲图绢画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在央视的大舞台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位文艺工作者和专家通过《国家宝藏》节目,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生动展现和解读了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密码,让观众惊叹、沉醉,更引发深刻思考。

  绢衣彩绘木俑出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人物造型和服饰都体现了初唐时长安的流行风尚。“西域美女”木俑遍身的绫罗锦绢,皆是当时中原的时尚衣料。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同样可以印证这一点的是伏羲女娲图绢画。它也出自吐鲁番,年代在晋唐时期。据专家介绍,汉代,伏羲女娲画像作为墓葬文化在中原非常盛行,唐代传入西域,百姓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比如伏羲深目高鼻、女娲胡服对襟。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喀拉和卓墓葬群、交河故城曾陆续发掘出土了近60幅伏羲女娲画像,证明当时中原文化已经在西域深深扎根。

  事实上,新疆地区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唐代“绢马互市”脍炙人口,“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这一切无不证明着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上这几个字是一句吉祥祝辞。这件2000多年前的汉代文物产自中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古精绝国贵族的墓葬中被发现并非偶然。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历史上的西域地方政权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这件文物再次印证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

  对于笔者这样的新疆人来说,在《国家宝藏》节目上看到这三件(组)文物,如同阅读新疆历史中的一些章节段落,非常亲切,这或许就是文物的魅力吧。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实证和载体,和文字相比,文物更具象、直观、立体,内涵更丰富,因此用文物讲述历史更生动、有趣,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传播。

  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也是文物富集之地。这些文物奇特而瑰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化密码,无声地讲述着久远生动的新疆故事,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对历史最朴实客观的佐证。

  这两年,笔者常能在自治区博物馆看到来自南疆的老乡。自治区许多单位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开展了带着亲戚逛博物馆活动。许多老乡是第一次走进博物馆,第一次有了文物概念,第一次听讲解员讲述新疆历史……知道了真实的历史,就不会轻易被蒙骗、蛊惑。

  走进博物馆和文物对话,会让我们深入了解新疆,更加珍爱自己脚下的土地,珍视民族团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着数万件珍贵文物,免费开放十多年来,观众人数屡创新高。近年来,由于不断采用数字技术、创新展陈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通过一件件文物,回眸我们走过的路。只有更多地了解新疆的前世今生,才会更深刻地理解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成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坚定践行者。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