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疆】地好种了 口袋鼓了 观念变了

——沙雅县土地流转撬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2019年02月21日 10:19   来源:新疆日报

沙雅县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大型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图为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的采棉机。

  新疆日报讯(记者王永飞 武巧福摄影报道)“嘎嘣嘎嘣……”随着艾买提·买买提挥动几下钳子,捆绑棉包的几根打包带瞬间断开。土地流转以后,沙雅县古勒巴格乡尤库日库勒达希村村民艾买提·买买提来到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沙雅县投资兴建的棉纺厂,成了一名清花挡车工。

  “我妻子也在这个厂子上班,我们两人每个月工资一共可拿到6000元,去年买了车,今年计划帮儿子开个饭馆。”2月18日,说话间,艾买提·买买提眼神中流露出幸福和甜蜜。

  艾买提·买买提生活的变化,得益于沙雅县开展的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2017年起,沙雅县开始承担为期3年的南疆地区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任务。两年来,项目初见成效,地块变大了,农民增收了,农民观念也转变了……

  增

  土地流转之后,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

  耕地利用率提高15%

  初春苍穹之下,沙雅县渭干河灌区尽显苍茫与辽阔。平整以后的耕地一马平川,直接天际;耕地田埂交错,条块分割,呈现“井”字状。

  项目虽然名曰高效节水试点,但土地流转和平整则是项目实施的必要前提。为此,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古勒巴格镇、努尔巴格乡、红旗镇等7个乡镇50万亩项目区的部分耕地土地经营权,被流转给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守信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玉种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

  “每个村成立一家合作社,村民与合作社签署协议,将土地经营权入股给合作社,合作社和利华棉业龙头企业签署流转协议,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企业经营,建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方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机制,最终实现三方合作收益最大化。在项目范围内,今后,我们还将探索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沙雅县委常委王振林说。

  土地流转得到村民热烈拥护。“村里的村民几十亩地,往往被分隔成几个地块,面积最小的地块只有三五亩,两个地块之间最远距离可以达到五六公里。地块小,大型机械进不去,人和机械还要在不同地块之间奔波,每年农机手和拾花工一片怨言。”谈起流转之前的情况,古勒巴格镇古如其阔坦村村民察基天一脸无奈。

  土地流转之后,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在土地流转之前,由于存在田埂和机耕道,导致犁地、播种不到边,部分耕地无法耕种,“流转之后,田埂被去除,机耕道统一规划,耕地利用率提高了15%左右。”王振林说。

  对流转过来的土地,企业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采摘,统一管理,棉花生产效率、产量和质量均得到提高。“一台采棉机的工作量相当于1600名拾花工,而且棉花杂质含量大大减少,棉花品质大幅提升。流转前,每亩地棉花产量250公斤左右,流转后第一年每亩地产量达到310公斤,我们的目标是亩产380公斤以上。”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齐海说。

  土地流转以后,水价由“按亩收费”变为“按方收费”。“以前大水漫灌,每年每亩地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现在精准滴灌,每亩地用水定额473方。用水计价方式调整以后,每年每亩地节水100余方,有效缓解了农业供需水矛盾。”沙雅县水利局局长郑伟说。

  引

  土地流转趋势,吸引了农机制造、棉纺、节水设备等相关企业落户

  产业引进已露尖尖角

  沙雅县土地流转的趋势刚刚显露,已经吸引了一批农机制造、棉纺、节水设备等相关企业落户。

  2月18日,在沙雅县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展览大厅,该公司自行生产的3台采棉机引人注目。谈起该公司落户沙雅县的经历,王振林讲了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

  早在2009年,浙江企业家陈勇就到沙雅县考察农业规模化经营情况,计划投资建厂,生产农业机械。“当时农业生产还没有表现出规模化经营的趋势,陈勇考察之后仅仅注册了一家销售公司,专门销售播种机,由于农机销路不畅,公司后来被注销。”王振林说。

  2017年11月,陈勇又来到沙雅县考察。“看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以后,他当即决定投资建厂。”王振林说。沙雅县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2018年9月正式投产以来,4个月内就组装并销售采棉机74台,生产播种机260台,实现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趋势,尤其是新疆土地规模化经营更有优势,大型农机销售市场前景广阔,今年我们已经收到销售订单十几台,我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沙雅县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远俊说。

  如今,像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这样,受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的吸引,到沙雅县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13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税收,还可以带动就业。”王振林说。

  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目前已吸纳142人就业,人均月工资4000至5000元。“我们已经瞄准中亚市场,将来还要扩大规模,5年后就业人数可以达到500人。”魏远俊说。

  变

  土地流转,让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增收致富促使观念新

  土地流转以后,农民如何增收?

  走进苏莱曼·沙塔尔的农家庭院,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分工有序。养殖区牛哞羊叫,生活区干净整洁。再看室内,崭新的电视、洗衣机、沙发、床等家具摆放整齐,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

  “把17.5亩耕地流转出去之后,不但获得1.4万元的流转费,我和妻子还有了充足的时间做生意,我去年打馕一年挣了1.3万元,妻子卖凉皮挣了1万多元。羊由原来的3只增加到8只,买了一头牛,还生了一只牛犊。”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这位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奥吐拉库勒达希村村民黝黑的面孔上,浮现出丰收的喜悦,黑亮的眸子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王振林介绍,50万亩土地释放富余劳动力9500余人。“我们通过就地用工、产业扶持转移、技能培训、输出转移、公益性岗位转移等途径,富余劳动力积极向二三产转移,再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土地流转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更体现在思想观念上。“从土地上解放以后,农民经商的意识苏醒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以及新的生产方式注入农村百姓家,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在转变。”王振林说。

  塔吉古丽·伊敏,28岁,沙雅县红旗镇包尔海村村民,她将自家15亩土地流转出去,初中毕业的她来到利华棉业当了一名车间统计员。谈起对未来生活的打算,她希望今年把在农村上学的儿子接到县城,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