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干净了 日子红火了

2019年02月22日 16:51   来源:中国环境报

  杨店乡张围孜村资源分拣中心分拣员范金龙与妻子李永芳拉来各种瓶子、废纸箱等废品,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以折算成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学习用具、生活用品。

  息县张围孜村小学在生态文明日,由老师、学生和当地村支两委联动,在所在村开展环保日活动,把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教育引入课堂。

  路口乡弯柳树村秉承保护大地母亲和为社会贡献优质食品的初心,大力发展酵素农业,用酵素改良土壤,改善被化肥农药严重污染的土地,用心为消费者生产没有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安全食品,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垃圾分类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与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全民承诺践行的村规民约;实施包保责任制,干部包片、党员包联盟户、公益岗位包组,并通过网格化管理,有效明责追责,兑现奖惩。

  息县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在实现99个贫困村户户通自来水的基础上,实施94个非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116个非贫困村新建项目,今年可实现全县348个农业村(社区)通自来水全覆盖。

  息县小茴店镇张老庄村,41岁的张子亮回乡投资110万元建设了服装加工厂,带动了本地村民20多人就业。息县通过政策奖补、金融支持,建成“多彩田园”示范工程263个,99个贫困村均建有一个以上的“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基地。

  息县通过制定乡村垃圾分类方案、“生态文明示范村”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公约、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办法、职责履行考评制度,开展积分兑换、构建联盟体守护生态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

  1月4日星期五,是河南省息县的“生态文明日”,杨店乡张围孜村中心小学2年级的王宁杰,在学校参加完垃圾兑换活动,他拿着兑换的450分,兴冲冲地跑到爱心商店准备兑换一个心仪的皮球,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告知皮球需要750分才能兑换,这让王宁杰有些沮丧,这可是他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利用放学时间在村里捡拾垃圾的成果。废旧瓶子、易拉罐和塑料袋整整装了一大袋。目前,村里的垃圾越来越少了。

  息县位于中原腹地南侧,全县共有贫困村99个,其中3个深度贫困村,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既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全县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历史机遇,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凝神聚力、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余金霞说。息县始终坚持将扶贫攻坚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机结合。

  在杨店乡张围孜村资源分拣中心,几位村民正骑着电动三轮车,自发拉来各种瓶子、旧衣服、废纸箱等废品。“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以折算成积分,在一旁的爱心超市就能兑换学习用具、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分拣员范金龙介绍道。在资源分拣中心,可回收利用的废品,由分拣员变卖,所得归自己;有污染的垃圾,由县、乡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息县人口大镇小茴店镇自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以来,每村每年只需7800元,即可推动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全县364个行政村,按照这一标准,不到300万元就解决了农村垃圾治理的大问题。在实施垃圾分类的示范村,群众自发用鲜垃圾制作酵素用于施肥、除害、除草,一切从土里来还到土里去,省了买化肥农药除草剂的钱,提升了单位产出效益,绿了生态、美了村庄,一举多得。

  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玲承包300亩虾稻共养田,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水稻明显要比周边的长势好很多。她指着稻田说:“这块田里,没有上任何化肥,没有打一点农药,这说明,土地的自我排毒能力还是很强的。”

  王春玲用酵素改良土壤,涵养土地,三年养出颗粒状,鸟类、虫子、微生物丰富的自然土壤。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成为招商引资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法宝,周末乡村游、暑期夏令营、农家客房等产业应运而生,让这片希望的田野更具活力。目前,已有8家企业成功进驻弯柳树村,以农促旅、以旅兴业的农村农业项目不断推进,村民收入持续增加,美丽乡村实现了向美丽经济的完美转型。

  在村容村貌提升的同时,一家一户的卫生条件也在改善。日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部署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根据息县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预计到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人均垃圾产生量降低60%,原生混合垃圾“零填埋”。垃圾分类在河南息县农村正成为新时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息县通过试点探索,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垃圾分类难、处理难、处置成本控制难、群众参与难等问题。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场景一去不回,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