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绣”出小康画卷——四川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2019年02月25日 08:5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2月24日电 题:“飞针走线”“绣”出小康画卷——四川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周相吉、吴光于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

  俯瞰南江县桥亭镇新居(2018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南江县桥亭镇在脱贫攻坚中,结合水库移民安置,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美食住宿、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移民安置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来抓。在脱贫攻坚“硬骨头”面前,四川全省上下精准发力,精细“绣花”。“飞针走线”中,一幅幅奔向小康、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绣”出新天地

  初春时节的大凉山,索玛花在微风中孕育着花骨朵。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座座灰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成片的大棚里,羊肚菌正在温暖潮湿的空气中悄然生长。

俯瞰南江县桥亭镇新居(2018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去年,火普村已摘掉“贫困帽”。这个村之前是“空壳村”,直到2017年才有3000元的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我们通过发展羊肚菌产业,村集体收入达到38000元。”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说。

  行走在凉山的土地上,无处不在的变化让人欣喜、振奋。这背后,是脱贫攻坚的过细工作和各项帮扶政策的精准实施。

  “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总在耳畔,我们不敢懈怠。”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说。

  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医药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说,凉山地区适合中药材种植,2017年全国两会后,公司把中药材种植规模从5000亩扩大到2.3万亩,带动凉山州1万多名村民增收脱贫。

  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炊烟袅袅(2月11日无人机拍摄)。2月11日,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曾是出行困难的“悬崖村”。2017年6月30日,总共耗用6000根钢管、120吨钢材、近3万人次人力,从山底通往村庄的2556级钢梯竣工。因地制宜的“绣花”功夫让“悬崖村”不但结束“出行难”历史,还开启了全新天地。

  农家乐、苞谷酿酒作坊、帐篷酒店……越来越多的“新玩意”出现在“悬崖村”。村里还引进旅游公司,修建旅游索道。一些村民拿起手机,向外界传递村里的大小事。因直播了在钢梯上飞檐走壁而走红的村民莫色拉博,还成了村里第一位被旅游公司聘任的户外攀岩领队。如今,当地“绣花”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脱贫致富。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在大凉山地区。随着易地扶贫搬迁、藏区新居、彝家新寨、产业就业等一项项帮扶政策的精准落地,四川在2017年实现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基础上,2018年又减贫10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6%下降至2018年底的1.1%。

  在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马海日聪(右一)喜搬新居(2月11日摄)。2月11日,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绣花”功啃下“硬骨头”

  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四川正以‘绣花’功夫啃下一块块脱贫攻坚‘硬骨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支书骆云莲说。

  在四川11501个贫困村中,每个村实现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个驻村工作组、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员“五个一”全覆盖。四川在全国率先明确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帮扶力量。

  凉山彝区是影响四川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落实精准脱贫要求,出台标本兼治的34条特殊支持政策,选派5700余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进行综合帮扶。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州长苏嘎尔布说,凉山州正大打治愚、治毒、治病、治超生“四治”硬仗。针对已自发搬迁群众,凉山州锁定州内跨县市自发搬迁人口3.4万户15.1万人,新增识别贫困人口6682户2.5万人。已脱贫1397户0.4万人、未脱贫的5285户2.1万人全部纳入精准扶持。

  在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马海阿依带着女儿搬进新居(2月11日摄)。2月11日,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也是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部分贫困村人口稀少,受地域位置和海拔高度影响,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

  “高原山区情况特殊,如果在每个村组搞特色产业,资源禀赋不允许,也无法形成市场效益。”来自甘孜州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富说,为此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

  在炉霍县斯木镇的一片沟谷地带,整齐地分布着241个“飞地智能蔬菜大棚”,大棚里小番茄已挂满枝头。吉绒村藏族村民曾兴蓉在这里务工,年收入达到3万元。

  这是理塘县濯桑乡濯桑现代农业双创中心(2018年8月11日无人机拍摄)。理塘县甲洼镇、濯桑乡等乡镇集中使用产业扶持资金,跨村集中抱团发展设施蔬菜大棚,让贫困人口在园区获得稳定收益。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炉霍县副县长王应蓉说,这是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县内飞地”模式。大棚由成都市锦江区对口援建,炉霍县每个贫困村都在“飞地”分得2个及以上大棚。2018年,炉霍县88个贫困村共从大棚中分红600余万元。

  啃最难啃的骨头,需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才能“绣”出幸福家园。四川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及省内对口帮扶……四川彝区藏区45个深度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

  增强“造血”功能,绘就小康家园

  在四川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不少贫困村已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

俯瞰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2018年12月28日无人机拍摄)。2018年,火普村已摘掉“贫困帽”。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四川把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统筹起来,把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在“飞针走线”的精细“绣花”中,曾经的贫瘠之地正在奔向小康。

  位于秦巴山区的广元市剑阁县姚家乡银溪村,通过蘑菇、木耳等产业已脱贫,但第一书记李增强仍不愿回县里工作。“我在想如何发展旅游产业,真正让乡村振兴起来。”李增强说,这也是防止返贫的办法。

  位于岷江上游干热河谷的茂县,土地多呈碎片化。近年来,茂县选派农技人员深入全县贫困村,结对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全县6万亩青脆李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2018年,茂县成功脱贫摘帽。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安兰说:“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群众就像绣羌绣一样,在河谷山坡上绣出了特色果业致富图。”

这是通往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的扶梯(左图摄于2016年5月14日,右图摄于2017年12月5日)。新华社发(阿克鸠射 摄)

  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羌族聚居区,崇山峻岭之中,一些曾经的贫困村通过“绿色蝶变”,已变成游客眼中的“香饽饽”。

  汶川县克枯乡大寺村,栋栋羌族特色的民居耸立在山腰之间。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村子通过种植李子、蓝莓等已摆脱贫困。现在,大寺村正发展民宿经济和生态旅游。2018年春节前后,来自成都、重庆、绵阳等地游客达10万人,全村实现旅游销售、接待、服务等收入超过20万元。

  在四川深沟大山之中,依靠特色产业摆脱贫困的地区,又依托产业梯次发展,迈向乡村振兴,绘就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