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故事】为了母亲的期盼

2019年03月12日 13:05   来源:兵团日报

  我是辽宁省抚顺市援疆干部刘秀君,2017年2月,我带着家人的无限牵挂和满腔的工作热情来到了九师一六六团。援疆两年来,我始终铭记两位母亲的期盼,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我刚一踏上新疆大地,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看到的一条标语。正是这句质朴而深邃的话语,引领我投入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与哈萨克族牧工吐苏甫汗·萨德合结为兄弟,他的母亲也成了我的母亲。

  吐苏甫汗·萨德合50多岁了,是我所任职的一六六团牧二连民族村的一名普通牧工。他像所有的哈萨克族兄弟一样,勤劳、善良、淳朴。

  2017年3月16日上午,春寒料峭。我刚送走北京客商,便和牧二连副连长居玛江·阿扎特一起,带着米、面、油、牛奶,来到吐苏甫汗·萨德合家中。

  吐苏甫汗·萨德合的妻子已经给我们备好了馕饼、奶疙瘩、油果子等一桌子丰盛的美食,一时间,屋子里热闹起来。

  就在我们谈笑风生的时候,吐苏甫汗·萨德合的母亲闻讯赶来。她住在大儿子家,听说辽宁来的援疆干部在小儿子家做客,便拄着拐杖蹒跚而至。

  我赶忙起身,搀扶着这位90岁高龄的老妈妈落座。借助居玛江·阿扎特的翻译,我与老人攀谈起来,引得她笑逐颜开,端起奶茶,与我开怀畅饮。

  那一天,我在吐苏甫汗·萨德合家中受到热情款待。离开前,我把随身带的200元钱塞给了老人,她一再推让,我说,按照东北的习俗,见到长辈要献上一份见面礼。她见我一再向她打躬作揖,希望她接受这份心意,就不再推让了,像孩子一样,羞涩地笑着。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微不足道的200元钱,竟成为老人的一桩心事;抑或真诚的交流,让我这个来自远方的“儿子”走进了她心里。此后的日子里,吐苏甫汗·萨德合的母亲经常向连队“两委”成员打听我的情况,多次通过她熟悉的“两委”成员邀请我去她家,要给我煮肉吃。每当收到老人的口信,我都会想起远在东北老家的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听弟弟说,自从我踏上援疆之路,患病多年的母亲就总是念叨:“新疆有多远啊,你二哥能习惯吗?”每次与母亲通话,尽管她话语不多,总是重复那几句,我仍很惬意——有母亲的惦念,这种感觉真好。

  为了回应吐苏甫汗·萨德合的母亲的诚挚邀请,我在端午节那天,精心准备了哈萨克族老人最喜欢的砖茶、方糖、罐头、水果等准备拜访老人,然而在登门前,我听说老人到团结农场的大女儿家串门去了,只好取消了行程。

  第二天,我赴广州、北京等地招商。在外出期间,居玛江·阿扎特打电话告诉我,老人听说我要去看望她,早早就从女儿家赶回来了,一直在家等着我呢。老妈妈真诚、无声的期盼,令我感到愧疚,觉得亏欠老人太多了。

  6月14日,妻子带着儿子来新疆与我团聚,我准备带着家人去看望吐苏甫汗·萨德合的母亲,却听说老人生病住院的消息。我连夜准备慰问品,计划第二天上午带着家人探视老人。

  6月15日清晨,就在我们准备前往医院探望老人时,从家乡传来噩耗,我母亲因突发脑出血,昏迷不醒,被送往抚顺市中医院抢救,生命危在旦夕。我心如刀绞,一边与家中亲属联系,给母亲安排开颅手术;一边向辽宁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九师分指挥部负责人及团场主要领导请假。

  时间紧迫。而此刻,我还面临着情感抉择。我已和吐苏甫汗·萨德合约好,去团场医院探望他的母亲。怎么办?一边是生养自己的母亲,在家乡的手术台上生死未卜;一边是哈萨克族母亲,在团场医院的病床上接受救治。就在返程车即将到来时,我不顾妻儿的催促,急忙拎起慰问品,快速赶往医院,探望了病床上的哈萨克族老妈妈。

  我紧握着老人枯瘦的手掌,看着她欣慰的笑容,脑海中满是我母亲的形象,泪水已经渗出我的眼角。

  随后,我和妻子、孩子一路辗转,赶到乌鲁木齐,终于乘坐了当天最早的一班飞机,但命运没有给我与母亲说上一句话的机会。就在母亲以她顽强的生命力与死神抗争之际,她是多么渴望能与爱子依依惜别,哪怕是再望上最后一眼。可是,我这个做儿子的,在她弥留之际,却无法实现母亲的心愿……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我踏上了回疆的路。当我再次看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时,心头为之一震。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边疆,我和许多援疆干部人才一样,告别亲人,远离家乡,走在了奉献者行列。忠孝古难全。相信,远在天国的母亲,一定会理解儿子的——既然选择了援疆,就要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我不仅永远是母亲的儿子,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儿子!

  (刘秀君 口述 兵团日报记者 陈琼 通讯员 蒿钱钱 整理)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