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如何看戏

2019年03月15日 15:28   来源:光明网

  前年去西安旅游,友人相邀晚上看大戏《长恨歌》,是根据白居易的诗改编的,并云“精彩”不容错过。剧场是露天的,在骊山脚下一块平地上,置放一排排塑料座椅,看戏者多为游客,足有两三千人。及至开场,才发现导演把骊山作为背景,凡灯光设计、场景置换,都在山的大背景下展示。

  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大型歌舞剧,歌声和音乐都是事先录制好的。由于背景过大,投影的宫殿等布景也巨大,所以,在戏台上演出的演员就愈发显得渺小。我坐第七排,算是近的,远望除了在服饰上能分出男女,穿戴上略知身份,演员的俊美或丑陋、高低或肥瘦一概模糊不清,至于舞姿是否优美,表情是否丰富,喜怒哀乐,更是无法看清。翌日游览,开环保车司机问到《长恨歌》,说他在其中演了某个角色。原来,剧团都是拼凑起来的,主要演出阵容是艺校学生,还有公园工作人员,每人每晚得些演出报酬。

  其实,像这类酷似灯光秀的“大戏”,我已看过不止一次。说是一台“文化大餐”,很大程度上都是舞美和灯光唱主角,演员反而成了陪衬,说明这类现象不在少数。

  是否现在看戏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我不太清楚。我只晓得,看戏嘛,主要是来看演员的演出和演技。用张伯驹的话来说,看京戏就是看那些“角儿”。除了扮相,还有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讲究。以此类推,昆、越、川、赣、豫、黄梅戏等,中国的剧种多半是看演员的演技,而舞美设计和灯光照明都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的,处于配合地位。

  过去看戏,戏院一般并不太大,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也不太远,演员表情的变化和细腻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甩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特别是20多年前一次在安徽看黄梅戏,离演员仅三五米,我不仅能清楚看到他们的表情和动作,聆听他们的唱腔,而且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与演员之间似乎有着一种近距离的交流和呼应,有身临其境感。而这些,是今天偌大的戏院所无法达到的。而今,一些戏院越造越大,越来越华丽,仿佛没有一定规模就不是戏院似的,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和视线则越来越远,这对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戏剧和演员表演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当然,现代剧场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如能给观众提供更舒适的座位、更宽敞明亮的环境,以便更惬意地欣赏戏剧,那无疑是桩好事。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灯光和照明设备的多样性,对舞美设计理念所带来的突破和好处,也为传统的戏剧舞台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让它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了传统戏剧的发展,这一切也都无可厚非。然而,戏剧艺术的灵魂与核心还是演员。如果没有演员的演出,那灯光设计和舞美艺术便一无依傍,形同虚设。绝大多数观众并非是来看灯光秀和舞美设计的,这就决定了剧场灯光设置和舞美设计应该是为表演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彰显演员的艺术技巧,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距离产生美。”此话也很适用于对戏剧的观赏。看戏未必是越近越好,但太远则更不好。中国的传统剧种甚多,凡历史越悠久的剧种,表演往往越细腻,京昆、梨园戏等尤其如此。如京剧《吕布与貂蝉》,在杀董卓之前,吕布在台上有一场戏,既无唱念,又无打斗,纯是一连串的动作,实际上是表现他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最后才暗下决心为了貂蝉除灭董卓。像这一类的表演在传统剧目中不胜枚举,离得太远,如何看得清?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私下常想,我们在建造规模宏伟的大型剧院的同时,是否也可多拥有些规模不大,却很适合于观赏戏剧艺术的小剧院,配有现代的声、光、电,这样或许更能吸引和满足戏迷的需求,也可给观众更多的选择。(孙琴安)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