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不玩手机是对教学的起码尊重

2019年03月21日 11:50   来源:新疆日报

  在本质上,“手机禁入课堂”与保护青少年的其他法律法规一样,是在试图通过刚性规则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让课堂回归传道授业的本真,涵养起孩子对知识的敬畏。

  “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这一现象日益成为中小学面临的普遍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得到舆论广泛支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低头族”呈现低龄化趋势。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达68.1%,超过美日等发达国家。但当孩子们日益沉浸在屏幕之下的陆离世界中时,一些现实隐忧也愈发引起大家的焦虑。有的孩子名曰“学习”,却埋头游戏不亦乐乎;有的打开软件“线上讨论”,一来二去却早已离题万里;有的用起AI搜题“黑科技”,写作业却成了照猫画虎复制粘贴……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本应是一个专注、严肃的过程,但在智能手机的“加持”下,这一过程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娱乐化、浅表化。

  事实说明,任由智能手机出没课堂而不加限制,正在让学生失去对知识应有的敬畏。一方面,手机营造出的虚拟世界,分散了孩子们本应聚焦黑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搜索引擎让习题答案简单易得,学习中探索和思考的步骤被省略,无助于孩子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在古汉语中,由“知”到“识”是一个由“获取信息”到“学以致用”的递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常怀敬畏。一边刷手机一边听讲,无法领会知识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会让学习变质走样。

  如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上夺回来?这显然已经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法国,有关法案全面禁止15岁以下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在日本,如果学校未能阻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将被教育督查部门问责。在我国,教育部去年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这些探索都无一例外选择了在“禁”上做文章。青少年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与保护。在本质上,“手机禁入课堂”与保护青少年的其他法律法规一样,是在试图通过刚性规则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让课堂回归传道授业的本真,涵养起孩子对知识的敬畏。

  《汉书》记载,董仲舒年少读书时,书房紧邻花园,但他三年没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在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的今天,或许很难要求少年读书者“三年不窥园”。但是,禁止手机进入课堂,让孩子保持45分钟的专注,保持探索、创造的学习方法,仍是一种对教学应有的态度。(周文韬)(原稿载于3月13日《北京日报》。摘编自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www.hubpd.com)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