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5日 09:53 来源:新疆日报
“我的身体很好,还能为党为人民工作至少10年。”“希望你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作贡献。”涂治生前写给儿孙的两封信,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满腔的家国情怀。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涂治始终对党葆有一颗赤诚之心。
如今,“涂治精神”正被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在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中传承、闪耀。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西娅报道)清明时节的新疆农业大学,柳丝含烟,芳草吐绿。校园里涂治雕像前,一朵朵黄菊拥簇在周围,不断有师生敬献鲜花,向这位为新疆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辈表达追思和敬仰。
“涂治院长一生淡泊名利、胸怀祖国和人民,我们要传承老一辈的红色基因,紧握接力棒,建功新时代。”党旗下,“图志班”学子沿着涂治的光辉足迹,许下铮铮誓言。
涂治,湖北黄陂人。农业科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历任新疆八一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前身)教授、院长,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开创新疆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先驱,这位已故43年的优秀知识分子爱国爱党、奉献新疆的动人事迹被传为佳话,成为屹立在新疆各族群众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历经风雨
投身科学救国之路
“我的身体很好,还能为党为人民工作至少10年。”“希望你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作贡献。”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内陈列着涂治生前写给儿孙的两封信,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满腔的家国情怀。
涂治自幼好学,1924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攻读植物病理学和作物育种学。获博士学位后,涂治回到祖国,先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任教,开始实践他漫长曲折的科学救国之路。
1939年,在爱国志士、新疆学院院长杜重远的邀请下,38岁的涂治毅然决定到新疆开展科研和教学。1942年,反动军阀盛世才将他逮捕入狱。涂治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出狱后,涂治继续投身革命战斗。他领导了地下进步组织“战斗社”,出版《战斗报》,与学生一起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这在当时对唤起新疆各族人民的革命觉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涂治的革命活动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涂治,鼓励他更好地与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新疆作出贡献。
1950年,涂治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赤诚之心
开创新疆农业科技教育事业
“解放初期,父亲作为农林厅厅长,经常随王震到南北疆各地考察,兵团的不少垦区就是他们那时确定的。”4月2日,回忆起父亲,儿子涂光一说,父亲博学多才,精通英、俄、德、法四国语言,苏联教师讲课,他常常担任翻译。
在家人眼里,涂治生活简朴,对自己和子女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他常教育子女“在工作上要兢兢业业,要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涂治始终对党葆有一颗赤诚之心。
解放初期,新疆百业待兴,涂治把农林厅的技术干部组成随军工作队协助部队生产,并为新疆军区农业生产训练班配备教师,亲自指导教学工作。他还翻译了国外有关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书籍,送部队参考。为了建立新疆八一农学院,涂治四处奔走,随王震到北京等地请来了王桂五、张景华、黄大文等专家一同建设边疆。
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后,涂治遵照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以“抗大”精神办学,成绩显著。
全院师生经常深入部队,推行先进的耕作技术,在玛纳斯河流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大面积棉花丰产。同时,还帮助部队规划农田,设计营造护田林。这些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军垦农场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骨干。
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涂治不顾腿脚不便,骑马深入博斯腾湖蝗区调查研究,为新疆第一次大面积飞机治蝗提供科学依据。他还指导80多个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推选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创造了大面积粮棉丰产经验。
涂治治学严谨,实事求是。1958年,到处都在种“卫星田”,涂治公开批评这是“瞎胡闹”,并与农学系教师一起,用正常措施种了8亩丰产田,与“卫星田”对照,使许多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受到教育。
涂治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他的建议和筹建下,1955年自治区成立了农林牧科研所,他兼任所长,派农学院教师兼任科研所各研究室主任,并选送优秀毕业生充实各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所在农学院的大力支援下,逐年发展,1964年扩建为新疆农科院,涂治兼任院长。两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教学研究相互促进。
孜孜为学
恪尽职守育人才
因为爱读书,涂治常常伏案学习到深夜,在美国上学期间,他就有个“波克”(书“book”的音译)的绰号。
“我们住着破旧的土坯房,可是研究着国内甚至世界前沿的科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了涂治院长的影响。”赵震宇1954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来疆任教,在真菌研究和新疆林木病害防治等方面颇有建树。
赵震宇说,涂治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当年自己任教时需要一本1913年版的《植物病理鉴定学》,多方寻找无果。涂治知道后,立刻从家里找到一本送给了他。涂治在美国读研究生时留下的英文版和俄文版《植物病理学》等,在教师们需要时他都无偿提供。“涂治院长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支持,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赵震宇说,只要对科研有用,只要教学需要,涂治都会想尽办法,甚至常常自掏腰包满足教师们的需求。
“经历十年浩劫,涂治院长到1973年才恢复自由。这时,他已72岁了。”赵震宇说,虽然当时涂治已重病缠身,但他仍坚持与科研人员一起,到南北疆调研,解决基层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直到病倒住院。停止呼吸前,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工作。
这种奉献自我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赵震宇,也激励着他把一生奉献给科研事业。如今已经91岁的赵震宇仍然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涂治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工作14年,身为院长的他,鞠躬尽瘁,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涂治晚年发表的《关于自治区打好农业生产仗的几点意见》,提出了发展新疆农业生产的若干战略性措施。1955年,涂治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生物地理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新疆首位院士。
为了纪念涂治,传承他爱党爱国的精神,2014年,新疆农业大学以培养政治过硬的高尖专人才为目标,成立了“图志班”。目前,首届20名“图志班”学生中有17人保送和考取研究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如今,“涂治精神”正被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在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中传承、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