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讲座不宜粗放管理

2019年04月23日 11: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多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向媒体反映,该校4月18日下午举办国学讲座,受邀主讲人却大谈“女德”等伪国学,如出现“爱抱怨的女人坏三代”等言论,令人不适,引起不少学生在社交平台上“激烈讨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官网通报此事称,该院18日主办第196期博雅讲座,题目为“传统文化与人格修养”,“履行了正常的讲座管理程序”,本科生院将继续改进工作,进一步规范讲座管理。

  抛开“女德”到底是不是伪国学,“爱抱怨的女人坏三代”是否客观事实,原本正常的校园专家讲座,竟然激起“激烈讨论”,可以推断应该是主讲人及其言论触碰到了听者的思想敏感区,应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和反思。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普遍不喜欢被教化,更不喜欢被动接受有违认知的观念,因此让校园讲座达到应有的效果,除了要甄选主讲人的学术成就与师德情况,恐怕还要彼此沟通好讲课的内容与方式,如此才能让讲者讲得开心的同时,听者也听得认真,有大收获、真启迪。

  和日常教学相比,高校里的专家讲座活动虽然频率不高,但一般都是具有突出专业背景和较强学术能力的人士,对大学生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这种角度看,高校管理者尤其是相关负责人,要严格把关,多加重视,要意识到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专家讲座,都是育人场所,都要遵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标准。校外专家也好,校内教师也好,学术能力或许有差异,讲课水平有高低,但都要在讲台上遵守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的要求。

  一旦在教学活动中出现违反宪法、法律或违背党的方针政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宗教传播等言论或行为,或者侮辱、体罚或伤害学生,或其他给学生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言论或行为,都应该予以严肃处理。校园讲座也要遵循此原则。大学讲堂固然提倡各种观点的争鸣与交锋,但应保持在学术范围内,而不能任意发泄个人情绪,不能发布诋毁他人人格等言论,更不能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也就是说,无论是校内教师还是校外专家,只要站在高校讲台上,就要注重自己的言论,力求表达准确,观点有根有据,结论站得住脚。涉及到个人隐私、性别、民族、地域、宗教等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尤其要慎重,不轻易下结论、不授人以柄、不以偏概全,不发表情绪化的言论。

  打造雅正言行的高校讲台,一方面需要教师真正把自我修养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自己在讲台上的言论负责,自觉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同时,积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新素材、新观点、新结论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新时代、新风气、新事物来启发学生。

  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做好对课堂教学和校园讲座的日常管理,督促教师注意言行,积极提升自我,打造优质课堂,培育更多爱学乐学的学生。尤其是以往重视不够的校外专家讲座领域,不要以为请来的嘉宾或专家名气大,就可以放任不管,实行粗放式管理。认真对待、多加沟通,使讲座在学术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才能实现双赢。

  (作者系渤海大学教师)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