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亩梯田上的产业扶贫路

2019年04月23日 17: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4月23日电(记者刘能静)站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山头上远眺,境内的连绵梯田蔚为壮观,像一道道起伏在黄土地上的波浪。季节转换,这些波浪般的田地也将随着春种秋收变换出翠绿、金黄等丰富色彩。

  这一片片梯田就是庄浪人赖以生存的“金饭碗”。庄浪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内地貌起伏,“没修梯田之前,这里很难找到一块平地,几乎都是荒山陡坡。”庄浪县赵墩乡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程力说。

  为了改变靠天吃饭、肚子都填不饱的状况,庄浪人民从1964年开始了一场治山造田运动,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大庄村是庄浪县“梯田化第一村”,72岁的村民程振忠也参与了这场造田大工程。回忆起当年兴修梯田的场景,他说:“要是细说,这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吃饱肚子是村民们唯一的愿望。没有手推车,大家就肩扛、手提,用人力运走挖出的一筐筐土;没有时间,大家就趁着冬闲时节抓紧干。“早上出门干活星星还在天上,晚上回来的时候星星也早就出来了。”程振忠说。

  地终于平了,粮食产量也上涨了。“没有梯田的时候,一亩地最多能打出100斤粮食。”程振忠说,“把地做平之后,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一亩地都能打500多斤粮食了。”

  解决“吃饱”的问题后,“吃好”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怎么才能让群众富起来呢?

  意识到不能光靠种粮食脱贫,庄浪县开始调整梯田种植产业结构。1998年,全县的坡地耕地实现梯田化,庄浪县开始探索经济林果致富的“路子”。

  赵墩乡党委书记李安稳介绍,2000年左右,全县开始掀起第一波果园建设热潮。“当时种的是梨树,梨储藏时间短,一滞销就全烂了。”

  2006年,庄浪人又在梯田上种了苹果。这次他们终于找到了“门道”。“庄浪苹果硬度大、色度好、耐储藏、易运输、又脆又甜,群众种了能看见效益。”李安稳说。

  当地人常用“一亩果园十亩田”来形容苹果带来的收益。程力介绍,苹果园挂果之后,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刚挂果的果园也能一亩收入3000多元。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群众看到了种苹果带来的好处,逐渐消除了怕赔本、不敢种的思想。如今,庄浪县的果园面积已达到65万亩。除苹果外,庄浪县还大力发展了畜牧产业等其它特色产业。

  庄浪县委书记徐毅介绍,目前,庄浪县还扶持贫困群众种植大蒜、饲草和中草药,为群众架起了多元、循环、立体的产业扶贫路。

  他说:“我们将继续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真正实现果升级、牛扩量、薯提质、劳务增效,想方设法帮百姓摘‘穷帽’,确保今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