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响指”打乱的五一档 国产片只能一味抱怨吗

2019年05月05日 13:32   来源:文汇报

  2019年的五一假期,是个被延长了的小长假。但在中国电影人的圈子里,他们却用“消失”来形容刚过去的五一档。四天假期,中国内地影市票房达到了15亿元,国产片占比仅仅8.5%左右。社交媒体上,不少电影人为国产片鸣不平,他们抱怨《复仇者联盟4》的上映是一场“非公平竞争”,引用片中角色的招牌动作,有人说爆米花式的“响指”打乱了五一档的排片秩序。

  然而,一部黎巴嫩小众佳片让人们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影片《何以为家》上映六天,票房已超1.5亿元,成为在漫威电影覆盖下目前唯一破亿元的作品。更让人陷入深思的是,该片在假期收获了1.2亿元票房,这一数字几乎是同档期国产片的收获之和。当戏剧性的结果呈现,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思考黎巴嫩电影何以突围,或许比抱怨更有意义。

  超真实影像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内容的震撼往往高于形式的花哨

  漫威“霸屏”了?这是事实的一部分。《复联4》4月24日上映,在保持了五天80%的排片率后,它从4月29日起市占率回落,整个五一假期都在60%左右。

  剩余的四成市场,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拥有张震、廖凡、倪妮等演员的犯罪类型片《雪暴》,靠爱情基因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下一任:前任》等片,一度被业界寄予希望。可经过5月1日的市场探测后,杀出重围的偏偏是部黎巴嫩电影,一部以12岁孩子赞恩视角呈现的难民题材电影。为何?

  口碑是显而易见的缘由。凡看过《何以为家》的观众,众口一词皆赞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用“超真实影像”来归纳该片能走遍全球的动人之处。他点出“真实”的力量:它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家庭悲剧;主演是从难民营里找到的孩子;生活的累累伤痕赋予了剧本和演员了无痕迹的艺术真实。这些真实叠加出巨大的生命力,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感知。而真实,源自导演娜丁·拉巴基漫长的创作过程,她花三年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用六个月拍摄了520个小时的素材,又费了两年时间进行剪辑。单是这些数据,就值得不少中国电影人停下飞奔的脚步好好想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的话还指向了问题的另一半。他在肯定了《撞死了一只羊》对人性至纯至善、藏地生活场景等细腻刻画之余,一针见血地指出,“梦境的构思、刻意的非正常构图、窄画幅、噪点画面以及镜头信息量不足,都使得影片多了一些做作,少了一些真诚”。他直言,这也是中国艺术电影的通病。近年来,当日本、伊朗等国的艺术电影渐渐“去形式”,不少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却迷恋换画幅、穿插黑白画面,或弄点不和谐的构图,“可他们忘了,一旦形式脱离影片的陈述风格,容易让人觉得矫情”。

  合适的推广路径打开市场,为小众文艺片突围上了一堂示范课

  撇开影片的品质,《何以为家》真正让业界受益匪浅的,是其背后的推广路径。近年来,优质的文艺片怎样打开市场找到自己的观众,似是个老生常谈却又无解的难题。从这一意义上说,《何以为家》走进内地大银幕的每一步,都值得复盘讨论。

  该片与中国观众的第一次相见还得追溯到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彼时,它的中文译名还保持着原名的音译《迦百农》。2018年5月,影片在戛纳首映,惊艳了全场。时隔20来天,新片就“零时差”空降上海,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在戛纳电影节总监弗雷茂的陪同下,娜丁·拉巴基与小男孩赞恩的扮演者在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收获了中国影迷的第一波掌声。

  影片的中国版权方、路画影视传媒公司总裁蔡公明这样评价他们的上海之行:“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极具远见的平台,有自己的对电影的独到眼光,效率也极高。”溢出效应,是他选择上海为国内第一落点的理由。事实证明,经过上影节的展映,《迦百农》早早在影迷圈子里积攒了良好的口碑。一旦影片确定档期,曾经在上影节一睹为快的人们迅速成为口口相传的源头,也成为影片在社交平台上传营销短视频后的第一批忠实的转发者。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看到了影片推广的聪明之处,“片名从《迦百农》改为《何以为家》,既贴切影片的内容,又显得非常智慧和有效。”《迦百农》原是《圣经》中一处地名,无法让中国观众代入。而《何以为家》的译名,以中国语言文化的优势博得了本土观众的好感。更巧的是,一季度热播电视剧引发了大量“原生家庭伤害”的话题,大众对于童年经历有了更强的表达欲。而《何以为家》的戏剧冲突,恰是孩子控诉父母“生而不养”,此时上映,无疑站在了热度之上。

  在尹鸿看来,《复联4》大势已去,五一档后亟需主流大片跟上补给。遗憾的是,国产主流大片集体“避让”,国产文艺片又打不开局面。一部内核动人、营销路又走得漂亮的《何以为家》硬生生突围,真是给中国电影上了一堂现场课。-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