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变化见证时代变迁

伊宁八旬翁64年写下112本日记

2019年05月13日 11:24   来源:天山网

  一有时间,张炳耀老人就会取出他的宝贝看看。

  天山网讯(记者刘新草 秦鹏摄影报道)从凭票买到随便买;从灰黑蓝3种布料到鲜艳的潮流服饰;从出行难到高铁、飞机任意选……翻开这些泛黄的日记本,一些极具年代感的词语将我们带入不同的时代。这是张炳耀用64年时间写下的112本日记。在他的日记里,记录的不只是商业工作者的青春岁月,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第一本日记本是父亲的礼物

  今年80岁的张炳耀住在新疆伊犁州伊宁市解放南路92号原伊犁州商业局家属院。5月1日,记者走进张炳耀的书房,老人从木制书柜里拿出一摞摞根据时间捆好的日记本。放在最上面的是一本黑色日记,侧面已用胶布粘贴过,封面有张炳耀用钢笔写下的一句话:“我的一切从此开始,1955年3月15日。”

  这是张炳耀的第一本日记本,是父亲送给他的礼物。

  1955年3月15日,16岁的张炳耀从河北老家和同乡一起前往新疆伊宁市。临行前,父亲送给他一本黑色封皮日记本,用于记录旅途中两人的开支,以便平摊时有依据。很快,独自在异乡的张炳耀开始习惯记录生活、工作中的大事小事。

  从1955年到2019年,这十几摞日记本一共112本,日记中大多记录着张炳耀自1956年进入尼勒克县百货公司的工作内容、学习心得等。从64年前的发黄手写本,到如今现代工艺制成的皮面精装本,日记本的变化也体现着时代的发展。

  张炳耀在每一本日记上都标注了起止时间,并将日记本中的重要事加以标注。在翻阅日记的过程中,看到内页有翻边卷角,他都会慢慢舒展纸张,如同在轻抚自己的孩子。

  60年前从尼勒克到伊宁市要走3天

  翻开老人的日记,仿佛打开了尘封的历史。在张炳耀1959年的日记本中夹着一张黑白老照片,是张炳耀和7位队友在伊宁市参加篮球比赛的合影。“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出行有多困难。”张炳耀说。

  张炳耀回忆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很活跃,每逢节日各单位都要组织篮球赛。1959年,尼勒克县球队要去伊宁市参加篮球赛,张炳耀是球队中的一员。当年4月1日,张炳耀在日记中写下一段“行路难”的经历:“1959年4月1日上午12点30分,从尼勒克县启程到晚上6点30分到达喀拉苏(现在的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在供销社办公室休息一晚后,第二日早上6点继续出发,直到第三日我们才到达伊宁市……这期间我们乘坐马车,然后再换乘汽车才到达伊宁市。”

  对于这段记忆,当年和张炳耀一同去参赛的83岁老人张肇思同样印象深刻:“那段路简直太难走了,4月是冰雪融化的季节,道路泥泞,马车跑起来很吃力。”张肇思说,自2002年从尼勒克县搬至伊宁市居住后,其间他曾多次回尼勒克探亲办事,每一次回去的感觉都不同,道路越修越好,通行时间也随之缩短。

  “如今再回尼勒克,无需再换乘交通工具,只需要一个电话,线路车就能上门来接,全程只用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尼勒克县,方便又快捷。”张肇思说。

  从布票时代的单调颜色到鲜艳的潮流服饰

  1965年9月的一天,张炳耀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组数字:林场170人,发放布票1275米;火箭公社2208人,发放布票16560米……

  在张炳耀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里,布料都需要凭布票购买,布料材质也只有纯棉。在张炳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记中,布料颜色只有黑、灰、蓝、绿几种,“那个时候布料的颜色很单调,以暗色为主。人们凭票将布料买回家后,大多是自己做,去裁缝店的很少。”张炳耀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的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但张炳耀发现,不用布票了,买布的人反而少了,因为服装款式多了,港衫、喇叭裤、蝙蝠衫这些潮流单品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最爱。

  “虽然那时候服装款式有所增多,但当人们穿着鲜艳的服饰走在街上,还是会有人小声议论,大多数父母也反对孩子穿着过于‘奇怪’。”54岁的伊宁市民彭翠霞说,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只有20多岁的她,也曾羡慕那些走在街上穿着漂亮的姑娘,但因为父母管教严厉,她终究只有羡慕的份。

  虽然至今彭翠霞也没理解真正的潮流是什么,但她明白,从原来款式单调、色彩单一的时代,到现在的多元时代,服饰变迁的背后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发展,是人们审美观的不断提升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是社会的日渐开放与包容。

  日记让晚辈不忘当年艰辛

  翻看张炳耀近几年的日记,记录更多的是生活:2000年新年寄语:愿家庭每位成员在学习、工作上迈好每一步,减少失误并愉快地过好每一天;2013年小区实现了路平灯亮;2014年小区完成了天然气安装工程;2016年小区增加外墙保温,旧貌换新颜……在张炳耀看来,千万个小家的美好生活正反映着国家的繁荣发展。

  “虽然他(张炳耀)的日记里并没有刻意记录时代的变化,但从消失的‘布票、粮票’到新名词‘手机、电脑、互联网’的出现,不就正好映衬着时代的变迁嘛。”伊犁州工业和信息化局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干部处)副处长徐化标说,老人的日记是一种精神财富,如同一部穿越时空的电影,将过去到现在的生活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采访过程中,张炳耀的妻子许瑞珍接了小孙子放学回家。看到老伴将平时珍藏于柜中的日记拿出来,她笑着说:“这些日记里的故事,你让他讲100遍他都不嫌烦。”

  在许瑞珍看来,丈夫的日记不仅仅是他个人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录,更是让晚辈了解前辈生活,不忘当年艰辛,从而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的源泉。“我们的孩子对于物资紧缺的时代可能还有一些记忆,但孙辈们就只能从他爷爷的日记里了解这些过去。回看过去,对比今天,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瑞珍说。

  如今已经80岁的张炳耀,写日记时早已需要戴着老花镜,当记者问他日记准备写到什么时候时,他笑着说:“生命不休,日记不止……”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