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文明的语言环境

2019年05月17日 11: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民众“触网”的25年间,从“大虾”“美眉”到“盘他”“硬核”,新词汇、新句式、新用法层出不穷。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粉丝”“山寨”“雷人”等网络词语……与此同时,不规范、夸张、低俗等也成为一些网络语言的标签。(《人民日报》5月15日)

  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网络语言影响了许多人。一些网络语言的走红,不仅在于它们满足了年轻人提高表达效率的需求,也隐伏着他们的利益诉求与现实焦虑,甚至还投射出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通过网络语言来简单、生硬地贴标签,抓住了人们对困难际遇、负面情绪的代入感,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场的喧嚣。

  网络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快餐文化,盛行的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对网络语言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公众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面对网络语言,不能先入为主地戴上有色眼镜,采取因噎废食的态度。网络语言固然有跟风从众、用语粗俗不雅的一面,却也有着触摸现实世界、打捞社会心态的另一面。通过网络语言来更好把脉社会,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带来急剧的社会变迁,一些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样的新陈代谢是语言创新的必然结果。面对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采取封闭、排斥的狭隘态度,也不能采取听之任之、放纵其野蛮生长的消极立场。

  每一个汉字的演化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这使得汉字具有言简意丰、意蕴无穷的特点。汉语的魅力在那“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柔情中,在那“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里,在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中,在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里。作为一种符号互动的工具,汉语不仅具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功能,还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

  需要明确的是,不规范、夸张、低俗的网络语言,不仅会污染语言文字的环境与生态,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气质和内涵。那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固然能够带来表达上的便利与快感,吸引眼球、引人发笑,却缺乏持续的、长久的生命力,难以经历时间的积淀,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语言系统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网络语言也面临着优胜劣汰。有些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说到底就在于它们兼具了有用、有效、有趣的属性,既是观照时代的一面镜子,又能推动时代发展。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对网络语言的自说自话放任不管,而是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规范、有序引导,让网络语言在良性环境中成长,让网络语言有文化品位,有高雅格调,实现汉语魅力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最终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