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文物的生命

2019年05月18日 10:45   来源:新疆日报

  我在博物馆寻找生命,寻找文物的生命。

  迈入自治区博物馆大厅,一个个展厅,一件件文物,让我徜徉在新疆的历史印记中。漫步馆中欣赏文物,恍然中我发现:中华传统文化浸透整个展馆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

  我还去过不少地州博物馆和纪念馆,那里也收藏着新疆的珍贵遗产。哈密博物馆的千年干尸和毛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青铜器和草原石人,吐鲁番博物馆的多种文字文书,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的古钱币,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的土尔扈特人东归遗存,还有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里兵团人开创的种种戈壁奇迹……它们无声地印证着在祖国怀抱中的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以及这片神奇土地上所传承的各民族璀璨悠久的文化,那是新疆的精神财富和精神纽带,凝聚人心,给人力量。

  一座座博物馆,珍藏了许多长久的生命。那些沉静的文物,仿佛都在呼吸,带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将古老传承、延续到今天。

  2018年9月,自治区博物馆推出了《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观众几乎天天爆满,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举世瞩目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而来。织锦上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分别与五星(中国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一一相对应,其上的文字、星纹和祥云纹以及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瑞动物纹样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仿佛是千年预言,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写照。

  展览上,还有一枚拇指大小的方形印章,同样受人关注。精炭制作,阴刻的“司禾府印”四字静静地印证:东汉王朝曾在这里设有专门管理屯田事务的国家机构。细细解读,我不时被感动——稳固疆土,才有繁荣发展的中国,才有和谐稳定的新疆,古代如此,今天和将来亦如此。

  走向另一处文物聚地——吐鲁番博物馆,细看那里的《论语郑玄注》残片,耳边仿佛听到了唐代学童的朗朗读书声。还有数不清的文物,精致而灵动,沉静而含蓄。它们在岁月中积累,积累起一种文化精神的厚度,那是国的意识、家的情怀。

  文物传承着中华文明。

  触摸文物,我被深深地震撼,震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思想精神的深厚滋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弃或漠视,应当好好珍惜它,保护它。

  在我看来,新疆拥有如此丰富的文物,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为当今现实生活作出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文物,不只是被观赏和研究的对象;“活起来”,才能告诉我们昨天和今天。

  “活起来”三个字,让我感到新鲜又激动。未来,一个个融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休闲娱乐、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博物馆,一个个拥有成千上万种类和样式的文创产品的博物馆,一个个面对学生和社区具有强大教育功能的博物馆,一个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博物馆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走进去,享受着高质量的文化,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被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所包裹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充盈和自信!

  未来,当我们读着一件文物和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欣赏着它被复原或演绎在舞台、电视屏幕的生动场景,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变成其中的一员,穿越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知不觉,认识和理解了文物的厚重历史和文化价值,传统文化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走入心底。

  未来,我们需要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创新,多一份文化自信,让文物释放和发挥出最大的文化价值;才能凝聚力量,让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国的意识、家的情怀,是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和积淀出来的思想精神和传统文化,无论昨天、今天和明天,代代传承,永远不变。(张迎春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