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浸润戈壁​——访兵团著名钢琴教育家石钢

2019年05月21日 16:01   来源:兵团日报

石钢(右)与学生孙同钢(左)共同荣获2018年第七届美国音乐公开赛亚太地区大赛功勋教师奖(资料片)。

石钢指导学生黄天艺练琴(资料片)。

石钢在王洛宾艺术馆前留影(资料片)。

  兵团日报讯(记者徐敏报道)前不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记者敲开了石钢位于乌鲁木齐市北京路寓所的门。

  落座后,茶几上一摞厚厚书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老人即将出版的《石钢音乐作品全集》(创编版)。虽然已经对书稿进行了5次校对,老人依然不放心,还要再次核对曲谱,并叮嘱工作人员认真校对文字。

  谦和、质朴是石钢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多年来,石钢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但他对此只是寥寥数语带过,只在谈到他的学生时,老人才滔滔不绝,像是一位父亲在夸赞自己优秀的孩子。来到兵团56年,石钢为新疆和兵团的音乐事业倾尽心力,走向耄耋之年后,将这些年创作的曲谱和论著编辑出版成了他唯一的心愿。“希望这些曲谱和我多年来从事音乐教育的所感所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石钢说道。

  一

  1941年3月,长江之滨的江都,石钢出生在这个二胡、扬琴、笛子等传统乐器演奏人才辈出的水乡。家乡的民歌小曲,街头的卖艺弹唱,茶馆酒肆的娱乐班子为石钢困顿的童年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并为他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1958年,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到扬州招生,石钢从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正式步入了音乐艺术的殿堂。1962年,在毕业汇报音乐会上,石钢演奏了巴赫、贝多芬、肖邦等音乐大师的作品,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成为钢琴专业应届毕业生中首屈一指的高材生。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3年前,22岁的石钢毅然放弃了留在南方工作的机会,响应祖国号召,告别亲人,挥别那座梦里的水乡,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毅然加入到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军。

  石钢被分配在工二师中学担任音乐教师,荒凉贫瘠的戈壁滩与江南水乡的秀美富庶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石钢焦心的是,全校竟然没有一架钢琴,钢琴课开不了,“这就像战士没有钢枪,还怎么上战场打仗?”石钢回忆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思后想,石钢提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的抱负与困境。出乎意料,忐忑不安的石钢竟很快收到了总理秘书的回信,信中说,总理已知道了他反映的情况,并已做了安排,鼓励他扎根边疆,安心工作,为边疆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没过多久,工二师政治部便通知石钢去乌鲁木齐市选购一架价值1680元的星海牌钢琴。1680元对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的石钢来说可谓天价,当他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这架渴望已久的钢琴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得到钢琴后的石钢如鱼得水,在学校为学生们上课弹奏并讲授中外名曲,同时还成立了钢琴学习小组,组建了石河子第一支合唱队、舞蹈队、文艺队,踌躇满志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草原塑造宽广的胸膛,风沙使我变得更加坚强……”伸开十指,石钢在一排排黑白琴键上奏响心音,其创作的《我爱祖国的边疆》不胫而走,在戈壁滩上回响。

  二

  然而,好景不长,“文革”期间,石钢被划为“黑五类”,刚成婚不久的妻子也随他一同被下放到火焰山脚下的一个化工厂当采石工,接受劳动改造。火焰山麓,他用一双弹钢琴的手抡起大锤,一次次砸向坚硬的矿石,与残酷的命运进行搏斗。

  7年艰辛的劳动生活不算长,也足以磨灭一个人的理想,就是在这样一个困顿荒凉的地方,石钢却始终没有放弃。怀揣着音乐的梦想,他在心中无数次弹奏那一首首熟悉的钢琴曲,支撑着他战胜困难,一步步走出生活的泥淖。

  石钢说,上天还是很眷顾他的。1973年,几经周折后,他被调到六师五家渠中学,在学校的仓库里,恰好有一架长期闲置的破旧钢琴。当他在破旧的琴键上按下第一个重重的和音时,不禁百感交集,双手颤抖。那架钢琴再次燃起了他继续音乐道路的希望。

  回到学校的石钢随即组织成立了红领巾合唱队和民乐队,定期进行训练培养,并负责全校的音乐课和课外文艺活动。之后,五家渠中学又与原老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教师进修部,设音乐班和幼师班。音乐班和幼师班要开设钢琴课,石钢被调到进修部教钢琴,并编写了中小学音乐教师进修教材,供六师以及兵团其他师的在职音乐教师培训时使用,为提高全兵团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兵团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工作之余,石钢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开始音乐教育实践。无数个寒冷孤寂的夜晚,无数个同伴们嬉笑打闹的午后,儿子石音都是在枯燥单调的训练中度过。石钢知道,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与孤独为伴,学习钢琴更是如此,年幼的儿子总有一天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1981年,石钢带着年仅10岁的儿子石音奔赴北京,以一首高难度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征服了主考老师,叩开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大门,夺得了西北五省仅有的一个招生名额。而石音也是自“文革”以来新疆第一个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专题报道《军垦乐苗》。此后,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哈密等地带着孩子慕名找石钢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女儿石琴再次证明了石钢音乐教育的成功。1988年,石钢带着12岁的女儿石琴进京。那一年,中央民族学院钢琴系招3名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竖琴专业只招1名学生,石琴从上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获得中央民族学院钢琴系和中央音乐学院竖琴专业的录取,最终,石琴选择了梦寐以求的竖琴专业。如今,石琴已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的首席竖琴演奏家。

  多年来,石钢的学生中有15人考入全球多所著名音乐学院,100多人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

  三

  来到兵团56年,翩翩少年已变成了耄耋老人。然而石钢对音乐的炽爱却不曾减少半分,将自己改编、创作的钢琴曲,多年来发表的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著结集出版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即将出版发行的《石钢音乐作品全集》(创编版)全套十册,分为《西域民族风情系列曲集》《中外少儿钢琴与基本练习全集》《中外经典曲集·石钢谈艺录·影像集》三大系列。其中,《西域琴韵》钢琴曲专辑根据王洛宾的作品和新疆民歌等改编而成。王洛宾生前曾为石钢的专著《西域琴韵》作序,称赞其“为中国钢琴教学走向民族化和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石钢的论文《五论德智体美》中,他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将柏拉图的“音乐和体操两个方面的并重,才能成为完全的人格”名言,作为自己多年来音乐教学的灵魂。他在文中一再呼吁:“不能忽视音乐教学在培养新一代的高尚品德与纯洁心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另一篇文章《我与音乐》中,石钢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这样抒发道:“音乐给了我智慧,信心,力量,也给了我幸福与希望。”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享受这种幸福与美好。“生活需要七色阳光,我们不能像书呆子一样,只认识123而不会‘哆来咪’。”石钢认为,我们的下一代不但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上有现代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艺术上也应成为具有一定欣赏能力的听众。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买钢琴学钢琴的热潮,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然而,我们也常看到另一种情况,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升上高中,考上大学,初中以后便不再让孩子学习音乐,甚至连学校的一些文体活动也不让参加。”对此,石钢很是焦虑。

  “人的四肢,左边靠右脑控制,右边靠左脑控制,而演奏器乐,尤其是键盘乐,需要左右手平衡发展,10个指头都得活动,这就同时锻炼促进了左右脑的综合开发。”石钢谈到,钢琴弹奏需要各个器官协调活动,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互相沟通,发展学生的协同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石钢说,他的学生中,凡是钢琴弹得好的学习也是拔尖的。

  “希望钢琴热不只是一阵风,而能长久地刮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中国的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音乐也能矗立在世界音乐之林。”石钢说道。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