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悠远:流淌在伊宁、南京间的巴扬情怀

2019年05月27日 15:09   来源:天山网

蒋俊昌和伊宁市手风琴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祖林(左一)。(图均由伊宁市文联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报道)还记得那个送外卖间隙弹钢琴的新疆伊犁小哥蒋俊昌吗?去年,他在当地文化馆送完餐,坐下来弹钢琴的视频被传播到网络后,让不少网友感叹:高手在民间。5月24日,记者联系到了蒋俊昌,一年过去了,他不仅在外卖公司升了职,还参与到援疆广播剧《琴声悠远》的创作中,正因为这部剧,他成为伊宁手风琴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第一个学生。

  他见到两个亚历山大

  广播剧《琴声悠远》,由南京市文联总策划,新疆广播电视台、伊宁市文联和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出品。以文化援疆为主题,讲述了在文化援疆干部史伊青和俄罗斯音乐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的努力下,帮助快递小哥萨沙圆了音乐梦想,让巴扬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的感人故事。剧中“萨沙”的原型就是蒋俊昌。

  蒋俊昌第一次听说《琴声悠远》是2018年12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他应邀来到伊宁市伊犁河宾馆,见到了由南京市和伊宁市两地文联组成的广播剧创作团队。

  得知小说中“萨沙”的原型就是自己,“心里一阵激动,就像做梦一样。”他说,在创作会上,他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以及他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以便艺术家们创作。

  令蒋俊昌难忘的是,他见到了两位亚历山大,一位是伊宁市六星街的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左林,他自幼学习手风琴,用40多年时间收藏了20多个国家的800多架手风琴,他也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俄罗斯族巴扬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另一位是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在南京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南京亚历山大音乐工作室”,开展各种文化交流等工作。这两位亚历山大,是南京和伊宁两地艺术家们创作这部剧的灵感源泉。

  让蒋俊昌意外的是,主创团队中,南京和伊宁两地艺术家们非常默契,南京市歌舞剧院青年作曲家濮鹰说了前半句,伊宁市本土作家张惜妍就能跟着说后半句。蒋俊昌一问才知道,当他参与进广播剧的创作时,两地艺术家已为此剧筹划了一个多月了。

  两地艺术家的默契始于2017年年初,伊宁市文联和南京市文联在两年的时间内,进行过了十几次文化艺术方面的深入交流,2018年11月,两地决定共同打造文艺精品。“广播剧是在用艺术作品来实践文化援疆,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产生的。”伊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李奇志说。

《琴声悠远》广播剧试听现场。

  “文化援疆”碰撞出火花

  广播剧,是一种适应广播特点的戏剧形式,以对白为主,并配以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等手段。“两位亚历山大,都专注于音乐,我们在确定了手风琴作为整个音乐剧的主要乐器后,两地艺术家共同决定使用广播剧这个艺术形式,能让受众更专注于音乐和故事本身。”南京市歌舞剧院青年作曲家濮鹰说。

  南京艺术家们多次来伊宁市采风,六星街的手风琴博物馆是大家流连最久地方,为了给两地艺术家呈现最原汁原味的手风琴音乐,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左林组建了伊犁六星街手风琴小乐队,“除了独具当地特色的乐曲让我印象深刻外,小乐队的演奏者们居然来自八个不同民族,这让我在创作乐曲中多了灵感。”青年作曲家濮鹰说。那次采风时与当地民间艺术演奏家们同台献艺,现场演唱弹奏,现场收音。这些都成了日后广播剧主题曲《琴声悠远》手风琴协奏曲宝贵的创作素材。

  聆听过《琴声悠远》的人,都会被手风琴与乐队的齐奏、轮唱、对话的形式所吸引,乐曲一出就能带听众回到那个时代。“这个曲子饱含了令人感动的怀旧情怀,非常动人。”广播剧原型人物之一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说。

  音乐之外,广播剧最重要的就是剧本,《琴声悠远》的剧本由广播剧专家高坦老师指导,伊犁本土作家张惜妍执笔完成,为了塑造支边青年史南生这一人物,张惜妍走访了7位来自南京等地的支边老人,还走访了伊宁市3个俄罗斯族家庭,从语言特点、风俗习惯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撷取素材,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为创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素材,近10万字的走访笔记与手稿,经过6次修改,最终浓缩为1.6万字的剧本。

  今年3月5日深夜,北京京门大厦三层的录音棚里,十余位配音演员连续工作了11个小时。随着剧本上最后一句“悠远的琴声和援疆的经历,应该永志不忘、刻骨铭心”收音完成,《琴声悠远》配音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这部剧中饰演伊宁民间音乐人亚历山大的路军和饰演快递小哥的任杰,都是新疆人。

《琴声悠远》广播剧试听现场。

  文化援疆创新之举“种”文化

  广播剧《琴声悠远》,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后,位于伊宁市六星街的手风琴博物馆成了全国众多网友旅游打卡的网红地,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左林和他的伊犁六星街手风琴小乐队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并受邀去全国多地表演。《琴声悠远》也唤醒了伊犁当地人尘封许久的手风琴记忆。伊宁市文联秘书长常秀玲说,《琴声悠远》的热播,在伊宁掀起了手风琴热,伊宁专门为亚历山大成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蒋俊昌成为他的第一个学生。

  原中国广播艺术团总团团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熊生民被广播剧的音乐吸引,“广播剧中的巴扬音乐,发挥了渲染情绪、表现环境的配乐功能,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组干部人才办主任陈晨说,以前的文艺创作中,我们更注重两地的差异性,缺少对两地联系的挖掘。《琴声悠远》挖掘了两代援疆人与新疆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美丽祖国的故事。“广播剧的热播,将文化援疆从‘送文化’形式提升到共同合作‘种文化’的境界,希望这部剧是一个新的提升,把两地的交流合作推向深度和广度。”他说。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