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9日 10:53 来源:新疆日报
5月29日,克拉玛依将发生一件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花事”——“2019年克拉玛依中华玫瑰园开园仪式”在和煦的春风和市民的笑颜中举行。5月,正是克拉玛依的花季,翠绿城中万点红,芬芳馥郁处处香。好时节迎来了好日子——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77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从此,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开始担负起作为共和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历史使命。
克拉玛依中华玫瑰园亮相。 闵 勇 戴旭虎摄
玫瑰:克拉玛依的市花
城市随着油田的发展而日渐繁荣,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越发强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大市民“确定市花”的呼声日趋高涨。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1988年7月7日,克拉玛依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玫瑰为克拉玛依市市花。
这符合大多数克拉玛依市民的想法和期望。
克拉玛依人的期望是什么?
浅显地看,大多数市民赞同把玫瑰作为市花;深层次地分析,是克拉玛依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向往集中表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上。
1955年10月29日,当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时,这片毗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戈壁荒滩上“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茫茫戈壁像无边的火海。”(吕远词曲《克拉玛依之歌》)。
1958年5月29日,当克拉玛依建市时,石油工人有句顺口溜:“风吹石头跑,沙土来洗澡。”
克拉玛依,就是从这样的原生态环境起步的。
生态: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找水和找油同等重要,种树和钻井一样荣耀!”这是第一代石油工人的心声,这种心声,已经沉淀为一种克拉玛依特有的文化而代代传承了下来。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美丽城市是建设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克拉玛依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双轮驱动。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较早地认识到了推进石油产业发展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互为促进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1979年3月,克拉玛依发起了“百口泉油田开发大会战”,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年产量百万吨的大油田。从20世纪90年代起,克拉玛依依靠科技进步陆续发现了彩南、石西、陆梁等亿吨级大油田,并于2002年建成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年产千万吨原油的大油田。
同时,克拉玛依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特别是1997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手拉肩扛,实施引水工程,有力改善了克拉玛依的生态环境。1999年,克拉玛依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仅为21.6%,2012年上升到42.93%。克拉玛依市城区内外的绿化率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宜居的克拉玛依逐渐出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的发展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突破了“发展只能依赖资源”的观念束缚。
此时的克拉玛依深刻认识到资源城市如果过度依赖资源发展,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注定“油尽城衰”。
作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克拉玛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态度更坚决、行动更坚定、措施更有力。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克拉玛依人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低能耗新兴产业,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局面,坚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精神:奋斗者永不枯竭的动力
2018年,克拉玛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1亿元,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60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大力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今天的克拉玛依,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4%,基本形成了“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系统。
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克拉玛依赋》中所写:“碧水穿城,是丹青自挥洒;长桥卧波,非弦管而嘹亮。网络捭阖,路接青云,阡陌纵横,旗卷绿浪。”
克拉玛依,俨然成为一座“花市”。
把玫瑰确定为市花,是因为玫瑰不仅美丽而且坚强——
灿烂美丽的玫瑰不仅生长在温润富饶的江南,也生长在克拉玛依的荒漠峡谷,它具有抱团丛生、顽强生长,不畏寒暑、绚丽绽放,消除荒凉、留下芬芳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
玫瑰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正代表了克拉玛依人的品质与精神。
克拉玛依建设中华玫瑰园,就是要彰显这种品质与精神;将中华玫瑰园开园仪式放在克拉玛依建市纪念日举行,就是要表明:克拉玛依人决心坚持不懈地保持这种品质、发扬这种精神,把克拉玛依这朵戈壁荒漠中盛开的玫瑰浇灌得更加美丽,让这朵“戈壁玫瑰”绽放得更加绚丽!
(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