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大连线 解码各地文化墙

2019年06月10日 10:12   来源:新疆日报

  编者的话:文化墙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载体,内容包括民族团结、脱贫攻坚、民俗文化……是一道倡导文明、宣传公益、提升形象、传递正能量的艺术风景线。

  放眼天山南北,我区各地密切联系本地实际,各显身手绘制出一幅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墙。

  5月29日,新疆日报展开了一次天山南北大连线活动,撷取了几则文化墙背后的精彩故事,以飨读者。

5月29日,二十里店村的几位村民在村里的文化墙前交流。陶维明摄

  昌吉州:千张笑脸传递正能量

  连线地点: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

  连线记者: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昌吉记者站刘茜

  在由福建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福建援疆龙岩、宁德分指挥部重点打造的“闽疆生态文化村”——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村口一面巨幅文化墙上,贴着全村村民的张张笑脸照片。凝神细看,千余张村民笑脸照片组成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漫步村里,到处都是画风淳朴的文化墙,点亮了新农村,引领着新农民,带来了新生活。5月29日,二十里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尔肯·尼亚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介绍了二十里店村文化墙的有关情况。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村里的文化墙?

  艾尔肯:我们村的文化墙总长2.8公里,其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墙、红色文化传承墙、“民族团结一家亲”暖心墙、廉政文化宣传墙等。一年多来,丰富多彩的文化墙,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引领各族村民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记者:文化墙已成为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您看来,如何用乡村文化传递正能量?

  艾尔肯:文化墙如同会说话的教材,激励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向上向善。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村里成立了“文艺轻骑队”,大家学唱国粹京剧、学唱闽南语歌曲,定期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节目,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知识、新风尚传递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潜移默化教育人、引导人。

  记者:作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振兴示范村二十里店村,如何发挥乡土文化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艾尔肯:今年4月28日,呼图壁县第四届海棠花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我们村开幕。其间,村里的农家乐人气火爆,不少村民家的土特产被抢购一空。火爆的背后,“文艺轻骑队”精彩的演出功不可没。

  记者:未来,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村上有什么新打算?

  艾尔肯:今年村里结合乡村文化,拓展了乡村旅游新内容,比如组织42户村民重点发展庭院经济、建立闽疆小巴扎、引入观光小马车等,我们希望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5月29日,乌兰再格森村村民阿木尼古丽·赛买提给儿子讲村里文化墙上孝老爱亲的故事。查汗摄

  巴州:敬老爱亲传承孝之道

  连线地点: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兰再格森村

  连线记者:新疆日报记者杜建辉

  5月29日,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兰再格森村的敬老爱亲文化墙前,一对母子正驻足观看。一幅幅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画作,浅显易懂。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呆板的灌输,文化墙上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树立敬老爱老助老的意识。乌兰再格森村用这种敬老爱亲文化墙传承孝道,团结了村民,和谐了村风。

  记者:乌兰再格森村文化墙为什么将敬老爱亲作为宣传主题?

  孙宗均(乌兰再格森村第一书记):我们村的老人较多,60岁以上老人有2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百岁老人1位。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我们把文明家风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绘制敬老爱亲文化墙,大力弘扬敬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使乌兰再格森村敬老爱亲风气日益浓郁。

  记者:敬老爱亲不能只是画在墙上。乌兰再格森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关心老人的?

  塞尔吉米代(“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乌兰再格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将老人们召集起来搞团拜会。每年重阳节组织老人们一起看博湖美景,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拉着家常,年轻的村民在一旁做着大锅菜,唱着老人们喜欢听的歌,老人们非常开心。这已经是我们村的传统。

  李仕芹(乌兰再格森村村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同组建的志愿者队伍经常免费为老人们理发;乡卫生院的医生免费为老人们测量血压、监测血糖、健康咨询等,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

  我们村里婆媳关系非常融洽,孩子们见到老人会主动问好,看到有困难的会伸手相助。村民的言行举止是传递孝老爱亲的最好方式,他们用自身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您对敬老爱亲有什么认识?

  吐荪江·达吾(乌兰再格森村村民):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不论贫穷富有,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画外音:5月29日,吐荪江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孜吾提罕·肉孜在路边散步,举手投足间尽是关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孝道。

5月29日,在托乎拉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绘制文化墙。李国琦摄

  阿克苏地区:七彩画笔绘出脱贫志

  连线地点:库车县阿拉哈格镇托乎拉村

  连线记者:新疆日报记者张治立

  5月29日,记者走进库车县阿拉哈格镇托乎拉村,看见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安居房门前,挺立着一株株挂满桑葚的桑树。和满街桑葚同样香气氤氲的是,展现脱贫攻坚干劲和决心的文化墙。

  文化墙上,近200幅画相连,画中的卡通人物和脱贫口号相搭配,简单易懂又趣味盎然。更难得的是,主街两旁的文化墙前,搭建着长廊和小亭,栽种着花草和果树,形成了村民喜欢的“小公园”。文化墙和装饰文化墙的一草一木,汇聚着全村人团结奋进的激情。

  记者:一路上,我看到阿拉哈格镇村村都有文化墙。托乎拉村的文化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脱贫攻坚”主题的画面较多?

  李国琦(阿拉哈格镇宣传办公室干部):文化墙是传递文明新风的载体。近年来,阿拉哈格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利用沿街墙体来创作农民画,传播先进文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托乎拉村的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为激励大家,便将文化墙和脱贫攻坚紧密联系起来了。

  记者:在文化墙的创作中,有哪些人参与进来?

  赵兴宽(托乎拉村党支部副书记):因为村村都要把文化墙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可能每个村都能请来专业画家,我们就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我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画画是强项,扶贫是工作。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本村大学毕业生克然木·艾则孜也喜欢画画,我俩就把村里几名农民画爱好者组织起来一起创作。我们以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为原型,画出他们的脱贫故事,并把“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等宣传语植入画中。

  记者:看到焕然一新的文化墙,你们有什么感受?

  尼亚孜艾力·亚森(托乎拉村村民):村里绘制文化墙时,很多村民都参与了。不会画画的村民,有的拿来刷子和涂料把墙体刷白,有的把泡好的茶水递给创作人员;会木工的村民帮忙搭建长廊装饰文化墙,会盖房子的村民在墙边铺设人行道;妇女在文化墙旁栽种了玫瑰花……可以说,文化墙是全体村民共同完成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5月29日,居民在位于布尔津县中俄老码头风情街内的文化墙前骑车走过。李慧玲摄

  阿勒泰地区:文化能让景点活起来

  连线地点:布尔津县

  连线记者:新疆日报记者张婷

  5月的布尔津县进入了旅游旺季,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在小城的街头巷尾。除了一路美景,精彩的旅游文化墙也格外引人注目。

  “人若问:何为童话城?天须蓝净,不须擦拭,便无纤尘。地须碧野,绿毯常铺,岁岁更新。河须环绕,不枯不竭,不溢不滥。城不须大,楼不须高,屋宇皆彩顶,庭院皆花园……”在布尔津县中俄老码头风情街内,一面长50米、高3.5米的花岗岩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着布尔津县景区景点、民俗风情,这首《布尔津新赋》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留念。

  5月29日,布尔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赵建国向记者介绍了文化墙。

  记者: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布尔津县打造的文化墙有什么特点?

  赵建国:文化墙位于布尔津县黄金地段,周边有河堤夜市、文化大剧院、金山书院。我们把文化墙变成游客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课堂,这对更好地弘扬旅游文化、助力旅游名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记者:布尔津有童话边城的美称,除了以文化墙的形式来展现旅游文化外,你们还在打造旅游城市细节上做了哪些工作?

  赵建国:走在布尔津县大街小巷,有时一抬头,发现树上几只小松鼠正与你对视;低下头,脚下又是另一道风景线,窨井盖上有卡通图案、台阶上印有美丽风景……这让布尔津充满了童话味道。这些色彩饱满艳丽、新颖多样的图画使用的是丙烯颜料,耐水性高、不易掉色、能长时间保存。希望家乡的风情特色通过绘画展现出来,把美丽景色融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中去,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喜欢上布尔津这个美丽小城。

  记者:请您谈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赵建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我们要重点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和质量。文化与旅游的巧妙融合,能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能让旅游得到提升和优化。让景点活起来、动起来,就一定能让布尔津旅游走得更远更稳健。

5月初,伊犁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学生在伊车嘎善村绘制文化墙。卢传瑞摄

  伊犁州:民族团结情跃然墙上

  连线地点: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

  连线记者:新疆日报记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5月29日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村民吴江走在回家的路上。当路两边的文化墙映入眼帘时,吴江有些疲惫的身躯顿时变得振奋。“道路干净整洁,路边墙体上的彩绘画在晚霞的映衬下美极了。”吴江说。

  这些文化墙为什么如此受村民喜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霍尔果斯市委办公室驻伊车嘎善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卢传瑞以及村民吴江、沙阿别克·库马西。

  记者:文化墙上主要展现哪些内容?

  卢传瑞:去年底,伊车嘎善村投资300多万元对村里进行了重新粉刷外立面墙体、安装路灯等亮化工程,让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年5月初,伊车嘎善村又请来伊犁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70多位学生在3000多平方米的墙体上作画,为整洁的村庄增添了文化气息。

  墙上画了伊车嘎善村居住的10个民族,主要展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亲相爱。还画了关于西迁文化中锡伯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伊车嘎善村特色突出,但过去我们没有好好开发和利用。今年开始我们发展民俗旅游,首先要打造以锡伯族文化为主的特色村,吸引游客前来。

  记者:漂亮的文化墙带给您怎样的感受?

  吴江:我现在每天一出门,就能看到对面墙上画着的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顿时想到我们村里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感情。在我自家的墙面上,能看到锡伯族西迁的路线图,艰苦卓绝的跋涉过程让我顿时被他们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我还能想起半个多月前在墙上作画的大学生,他们热情洋溢地用画笔把文化留在了我们村。

  记者:文化墙带给你们家乡哪些变化?

  沙阿别克:文化墙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有生机了。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只看经济收入,还要看群众的精神状态。把有特色的文化画在墙上,让我们的村庄变得有感情有温度有历史感。文化墙也让我的家乡变得更美了,当外地游客来参观时,我会自豪地向他们介绍我们村的历史文化。

佳朗奇村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文化墙(5月29日摄)。王芳摄

  克州:史诗文化成村庄名片

  连线地点:阿合奇县阿合奇镇佳朗奇村

  连线记者:新疆日报记者何玲 通讯员王芳

  在阿合奇县阿合奇镇佳朗奇村的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村子主干道两侧绘制的、以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为主题的文化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5月29日,佳朗奇村党总支书记买买提吐尔逊·沙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玛纳斯》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库姆孜艺术、刺绣、服饰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玛纳斯》文化墙有哪些亮点?

  买买提吐尔逊:《玛纳斯》文化墙采用沙画的方式手工绘制而成,共12块,每块宽8米,高2米,集聚猎鹰文化、马背文化、库姆孜艺术、柯尔克孜刺绣等,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这个原生态的柯尔克孜族村落,成为文化村一张亮丽名片,它既是对柯尔克孜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是吸引游客感知西域文化神秘色彩的重要途径。

  记者:文化墙上的《玛纳斯》展示了什么样的精神?

  买买提吐尔逊:《玛纳斯》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它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记者:佳朗奇村何时开始着手打造《玛纳斯》文化,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展示《玛纳斯》文化?

  买买提吐尔逊:佳朗奇村于2014年6月开始推广《玛纳斯》文化,并建成具有世外桃源般宁静与祥和的柯尔克孜民俗文化村,村中特色民居以鹅卵石、片石仿干打垒结构建造而成,该项目被列为2015年《新疆旅游新业态100个重点项目名录》,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下一步,佳朗奇村将加强文化村的美化靓化工作,激发基层群众内生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