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纵深】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2019年06月11日 09:46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西娅摄影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如何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新疆部分高校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

  《化工安全技术》这样的“硬核”专业课,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分院教师彭芳下了一番功夫。

  5月30日,在“消防安全”章节讲授灭火器的类型和使用方法时,彭芳用课件展示了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并走向世界的灭火机器人,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5分钟,她通过微视频,和学生回顾了今年两起火灾事故中牺牲的消防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当代青年是否需要这种牺牲精神?最后,她寄语即将实习的学生们“学好过硬的知识本领,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下课后,学生们奔向操场,身穿消防服、手拿灭火器开始实操演练。“专业课这样上,有情感有温度,更容易消化。”化工分院学生阿孜古丽·麦麦提说。

  课程设置背后,其实是学校育人理念的改革。今年,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我们正在打造4个到6个专业的示范课,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该院教务处处长孙卫东介绍,将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是学校实施“一心三环”思政育人模式的途径之一。其中,“一心”是以思政课为核心,课程思政为“一环”,第二课堂为“二环”,社会实践为“三环”,从而形成课堂、校园、社会的无缝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我们将专业课教学是否融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第一要素,实际上是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增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储备,提高育人质量。”孙卫东说,目前,从学生整体评价看,这一教学改革成效初显。

  思政教育的“艺术范儿”

  “我的全名叫‘玉刻图长方形片’,你别看我不起眼,我可是呈现了旧石器时期的石头雕刻工艺,而且证明了五千年前就有了八卦的概念呢。”这段描述出自新疆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学生张冉煜。5月29日的《中外艺术史》课堂上,她作为“国宝守护人”,通过PPT、视频短片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介绍玉刻图长方形片的雕刻工艺及文化内涵。

  课后,张冉煜和小组成员合作,将内容发布到微信公众号“国宝特攻队”,短短半小时,点击量就超过800次。“中华文明五千年,留下了无数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传承和守护。”小组成员刘克胜说。

  “学生3人一小组,每周介绍一件国宝,既贴合课程内容,又拓展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新疆艺术学院传媒系新媒体编导教研室主任孙晓青说,本学期“国宝守护人系列”推出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更高。教师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在课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使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新媒体专业并非个例。该校美术系教师孟二虎认为,所有的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以前选择写生地点主要考虑风景美不美,现在我们把是否有人文历史背景作为第一要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我们相信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时代性,更能引起共鸣。”孟二虎说,“课程思政”是艺术院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

  让思政教育更具“艺术范儿”。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农牧区一线,镜头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主题,挖掘典型人物和故事,实现了育人和学生专业成长的双丰收。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上,该系创作的《罗布牧鱼人》《天山脚下的传艺人》等6件作品入围,成为入围作品最多的高校。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10份申请书叩开入党之门、插队梁家河接受千锤百炼、一生报答延安情……一幅幅实景图片真实再现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鱼水交融的场景。这是5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组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上课的一幕。

  当天,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付爱华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搬到了室外——校园里的习近平总书记故事园进行,内容为该课程的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打造“行走”的课堂,挖掘校内外的红色资源,是新医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理论课建设的途径之一。这学期,该院先后开展了“苏园里的思政课”“军史馆里的思政课”“医院临床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系列专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

  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该院还开通了线上线下课堂,依托学院微信公众号,将思政课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推送至微信公众号,并采用了手机客户端无纸化考试系统。

  “期末成绩只占50%,我们提高了实践环节的占比,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让他们成为主角。”新医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殷冀锋说,评价机制改变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以诵读经典、拍微视频、演情景剧、绘画等多种形式结合专业把教学主旨反映在作品中,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获得感。

  “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是关键。”新医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文锋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院建设,仅这两年就先后引进了吉林大学等高校的10余名博士和硕士,为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同时,学院还在去年创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大讲堂”,让专家教授走到全校各院系、附属医院,强化思政育人效果,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

  记者感言:种好思政责任田

  西娅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谋篇布局到下棋落子,预示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

  当前,新疆高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各类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活动都应贯彻“课程思政”的原则,把思政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点睛之笔,实施课程诊断,修订课程标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这样的思政教育才有浓厚的氛围,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化其爱党爱国的情感。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