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不改本色——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老兵的故事

2019年06月11日 12:33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记者秦俊伟 王志清 通讯员李桃

  “老张,你认识不认识我呀?”

  “我们是一个团的,我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3营7连的刘聪普啊。”

  “我是1948年3月参加359旅718团2营6连的。”

  ……

  5月27日,老英雄张富清与战友刘聪普通过视屏电话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重逢”。一“见面”,刘聪普就激动地问候张富清,两人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在追寻张富清老人传奇一生的过程中,阿克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屈大勇在阿克苏找到了张富清70多年前的战友刘聪普。无论是湖北省来凤县的张富清、扎根兵团的刘聪普,还是和张富清一样的老兵,他们就像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他们每一次的选择,都在践行他们在党旗下的誓言,都在诠释他们始终不渝的初心。

  “359旅718团”,永远镌刻在老兵心中的番号

  在刘聪普老人家门口的显眼位置,写着“光荣之家”四个红色大字、套着漂亮金边的牌匾,显得庄重简朴。

  今年90岁的刘聪普是原359旅718团3营7连的战士。1948年,当时的西北野战军向陕北、陇东一带挺进,刚参军入伍的张富清和刘聪普就是这支大部队中的成员。同年,永丰战役打响。虽然已经过去了71年,但这一战让刘聪普印象深刻,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当年仅有19岁的刘聪普是连队的一名文书,负责将战况实时传回总部。

  “那个时候,军队装备差,没有重武器,敌人在城楼上,战士们顺着近30米的云梯往上爬,敌人在城楼上用机枪扫射,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战役持续了两天两夜,都没能攻下城楼,随后改为挖地道,在城楼底下放置炸药包点燃,随着一声巨响,冲锋号响起,战士们高喊着冲进去,最终取得了胜利。”思绪飞回71年前,刘聪普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场战斗的惨烈。

  1949年8月,刘聪普跟着部队继续西进。在翻越祁连山时,战士们穿的都是单衣,雨淋过后又遇暴风雪和冰雹。长时间的徒步,战士们疲惫不堪,互相搀扶着向前走,累了就坐下来背靠背休息,许多战士一闭上眼睛就再没有醒过来,长眠在祁连山上。

  在战友的鼓舞下,刘聪普拽着战马的尾巴,一路跌撞着走出了祁连山。

  1950年,刘聪普随部队来到阿克苏境内,一部分人被分到其他地方,进行土改、建立政权、开荒造田。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是由原 359旅718 团战士根据部队传承编写的歌曲。他们是这样唱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开发建设塔里木盆地,一些老兵统一转业留在了新疆,扛起了锄头,在万古荒原中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

  89岁的杨燕安是原359旅718团2营的一名炮兵,1953年从部队转业后在五团工作,最后在五团商贸公司经理岗位退休,他的5个子女全部留在了新疆。

  到兵团工作后,杨燕安从不向上级领导提要求,他时常说,过去战争年代多艰苦,多少战士为人民牺牲,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

  87岁的老兵白玉伦是原359旅718团1营机炮连的一名战士。1956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在一师一团先后当过农工、哨兵、副连长、油库保管。

  2000年补发工资后,他一次性交了2000元党费,以此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当年和刘聪普、杨燕安、白玉伦共同抗战的老兵们,放弃去内地工作生活的机会,选择了扎根兵团,用毕生无怨无悔的选择,证明了他们的军人本色,把他们连在一起的,是那个永远镌刻在他们心中的番号——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

  “留在兵团,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1950年5月1日,刘聪普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和平解放了,但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刘聪普说,“入党后,就是要按照党章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新疆是当时的头等大事。”

  1955年,这支英雄的部队集体就地转业,刘聪普留在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三团,成为了一名“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军垦战士。

  虽然脱下军装,扎根祖国西北边陲,但刘聪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本色,开荒造田、修水渠、建团场,成为塔里木荒原上的第一批建设者。

  在兵团扎下根的刘聪普,在一师三团、二团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后勤处处长、政治处主任、副团长、副政委。

  1983年初,刘聪普任一师物资处处长,直至1987年离休。

  刘聪普记得,在开荒造田时,上级领导常用一句话激励他们:不要看现在全是戈壁滩,将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会有,大家都能过上好生活。”

  现在这些目标都实现了。如今,一师阿拉尔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柏油路通向各团场连队。兵团的这些变化,刘聪普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只要祖国需要,在哪里都可以。所以我坚决留在了兵团,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谈及当年的决定,刘聪普眼神中透着坚毅。

  “虽然我没有获得过张富清那样的荣誉,但身为原359旅的一员,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历史。”刘聪普说。

  在阿克苏市慧华苑小区的老旧楼房里,刘聪普老人和往常一样读书看报,收看央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偶尔摆弄花草。

  在另一间房间里,床前放置的老旧桌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桌上放着报纸、便签本、放大镜和几支笔,本子上记录着很多新闻摘要。

  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同志对党忠诚的革命本色、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老兵精神代代传承

  359旅精神怎样让后人铭记和传承?

  中央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团结带领人民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万众一心,为下一个百年目标而奋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新时代的排头兵。”听说老部队的战友张富清深藏功名 63年,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事迹后,刘聪普感慨地说。

  离休30多年来,刘聪普作为兵团第一代屯垦戍边的老战士,不忘初心,在人生暮年仍然发光发热,他还积极参与老年体协、老年书协开展的公益活动。

  “我们要不忘初心、一心向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好事。”这是刘聪普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刘聪普老人的言传身教下,刘家人对部队、对党有着特殊的情感。刘聪普的三子一女中,两个儿子和女婿都曾参过军。

  刘聪普的儿子刘江爱说,父亲经常把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徽章翻出来擦拭,回忆往事,向他们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发建设兵团的故事。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刘聪普和战友们真实的写照,也是一代代屯垦戍边的老兵扎根兵团的坚定信念。

  “我一直在向爷爷学习,学习他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他一心一意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兵团人的后代,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扎根边疆,努力工作。”孙子刘勇杰向爷爷表达崇高敬意。

  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刘聪普老人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犹如胡杨般坚韧,值得新一代兵团人发扬和传承。

[责任编辑:王东升 ]